膽管石可併發膽管炎 死亡率高達30% 內窺鏡造影即時處理
都市人工作忙碌容易廢寢忘餐,導致腸胃出問題,若長時間維持不良飲食習慣隨時會膽結石。到底膽石從何而來?又引致什麼疾病?接下來就請醫生一一為我們解答。
「膽石」成因
我們一般說的「膽石」,是指膽囊裡的結石。膽囊的主要作用是儲存由肝臟製造出來,暫時用不著的膽汁,若我們突然進食較多肥膩食物,就會需要額外的膽汁來幫助消化,這時膽囊便會把膽汁排進膽總管,再流到十二指腸進行消化的工作。膽總管本身不會生成結石,但膽囊結石有時會掉進膽總管,而又未能順利落到十二指腸,卡在膽總管內,於是成為「膽管石」,可以是非常嚴重的急症。
外科專科醫生黎卓先指出,膽總管是呈y字型,若膽石掉進了膽總管,有些病人會即時出現病徵,但也有部份病人沒有即時明顯病徵(clinical silence),結石留在膽總管內,「就好像養珍珠一樣愈養愈大,最終也會出現病徵,需要處理。」
膽石堵塞膽管或致膽管炎
膽管石病徵可大可小,「最常見是堵塞了膽總管,在臨床上屬於『不完全堵塞』,對病人有一定危險,因為不完全堵塞即表示腸腔內的細菌有機會進入,當膽汁不流暢的時候便容易出現細菌滋生、積聚及衍生感染,臨床上稱為『膽管炎』。」黎醫生表示。
膽管炎可分為嚴重及普通等級,嚴重的膽管炎可引起休克、發高燒、發冷等多種病徵,即使即時採取適當措施,死亡率也高達30%。「即使病人較年輕,身體狀況較好,死亡率仍有10%,在外科手術來說屬於一個相當高的死亡率,因此急性膽管炎可以是一個十分嚴重的病。同一時間,膽管石堵塞膽總管除了引致膽管炎,也可以在胰管和膽總管的交界造成堵塞,令胰臟分泌物也無法排出,引起另一個病——『膽源性胰腺炎』,也是一個可大可小的病。」黎醫生說。
若懷疑是膽管炎,檢查主要看臨床症狀,除了常見的腹痛發燒,也可抽血檢查肝功能,看看會否提示病人有「堵塞性黃疸」,「再視乎臨床情況,例如最簡單的做一個超聲波檢查,有機會看見膽囊內有結石,膽總管有輕微擴張或沒有擴張,結合肝功能的變化,再結合臨床症狀便可以決定下一步行動。舉例說,病人的情況若相對穩定,醫生可排期做進一步的檢查,例如磁力共振膽管造影(MRCP),在非入侵性手段來說這是檢查膽總管最準確的方法,但當然它也有本身的限制。」
而整體來說,最準確的檢查膽總管方法,是經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黎醫生表示,在今天來說通常ERCP都不會是單純檢查性質,而會同時會進行治療,因此,當臨床上高度懷疑是膽管炎或膽管石引起的其他問題,進行臨床診斷後可因應病人臨床表現,如果情況顯示病人當前最需要做ERCP的話,就會即時進行。
「相反,若病人沒有出現急性病徵,可以擇期治療的話,現時大部份外科醫生的選擇可能都傾向以ERCP先處理膽管石,再擇日期切除膽囊;或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一次過處理膽囊和膽管石,視乎不同醫生的經驗以及病人情況決定。如果病人膽管石同時伴有膽囊結石,現時的黃金標準都是需要切除膽囊,因為膽管石其實是膽囊結石的併發症,切除膽囊才可以標本兼治。」黎醫生補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