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大戰TCG】蔣琬登場  險死於劉備手下的諸葛亮繼承者

撰文:KANA
出版:更新:

諸葛亮死後,蜀國順序進入蔣琬、費禕、董允主政年代,後人將四人並稱為「四相」。在這三人之中,當以蔣琬最矢志不渝延續諸葛亮的北伐理想,《三國志大戰TCG》更因為這個原因,把諸葛亮裝束畫給蔣琬。雖然蔣琬在創作中存在感不大,但他的人生,卻值得看倌駐足一看。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初登場被移花接木?

劉備入蜀後,有次突擊巡查廣都縣,見到那個年青縣長不理公事,還在劉備眼前飲得昏昏欲醉,頓時火上心頭,打算將這個小子重罰究治。此時,諸葛亮為他求情,稱讚這個縣長並非百里之才,為政不做門面工夫,能令百姓有好日子過。劉備素來敬重諸葛亮,決定不對他加以問罪,只是免官了事,沒多久,這個懶惰的才子便復出官場。

假如,筆者沒點出這個懶鬼其實是被譽為「出類拔萃」的蔣琬,相信不少人都會覺得我在說龐統吧?畢竟這段故事跟《三國演義》張飛初見龐統甚為相似,只是那個龐統更誇張,新官上任百餘日都醉酒終日,要給張飛怒罵幾句,龐統才舉重若輕地,把累積百日的政事火速辦妥。羅貫中對於《三國志》的熟悉程度,教他能把沉睡於史書的有趣事跡,移花接木到主要角色身上[1]。不過,這也同時說明了,在羅貫中眼中,蔣琬就是一個沒甚麼存在感的人物,只能當上主角之陪襯。

在演義世界慘被當作臥龍鳳雛肥田料的蔣琬,在正史卻是諸葛亮指名道姓的繼承人。諸葛亮數次北伐,蔣琬都在後方「足食足兵以相供給」,諸葛亮本身亦甚為看重蔣琬之人格才能,稱讚他「忠誠雅正,足以輔助我完成大業」。諸葛亮生前更向劉禪秘密上表,稱「臣若不幸身故,後事宜托付予蔣琬。」諸葛亮死後,蜀漢朝廷按照其生前意願,封蔣琬為「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簡言之,就是將諸葛亮的軍政大權轉移到蔣琬身上,唯獨丞相一職由諸葛亮永久獨佔,往後蜀國也未曾有人官拜丞相,確切說明了諸葛亮在蜀漢的特殊地位。

《三國志.蔣琬傳》對蔣琬的政績甚少着墨,故能夠推斷,其政治實為諸葛亮路線之延續。事實上,在伐魏的態度上,蔣琬也是蜀漢百官中最接近諸葛亮的一個(另外半個是姜維),本想積極為之,卻要面對為數不少的消極派,還有那無法抗隅的病魔。

孫權最後一場大戰

最初,蔣琬考慮到諸葛亮幾度以隴西、雍涼為目標,道路險惡、運糧艱困之餘,最後亦成果不彰,接下來的北伐,不如改行水道伐魏。繼而興建戰船,計畫由漢中出發,穿過漢水、沔水,攻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位置鄰近司隸及荊州。

跟諸葛亮北伐一樣,這個計劃亦倚重吳國的同盟軍。話說在241年,吳國趁着年幼的曹芳新帝即位,由揚州荊州兩方面派出四路大軍,大舉伐魏,史稱芍陂之戰(然主戰場有複數個)。芍陂之戰係孫權生前最後一場大戰,起局的條件本是相當有利:第一,壽春及樊城有兵力不足之憂[2]。第二,蔣琬素有伐魏之志,若果蜀漢及時出兵,就可以在樊城形成夾攻之勢。第三,吳國在今次戰爭傾盡人力物力,將領陣容星光熠熠,攻壽春(附近即芍陂)有全琮,攻六安有諸葛恪,攻樊城有朱然,攻柤中有諸葛瑾[3],另一邊廂,魏國名將司馬懿卻受到曹爽排擠,只可當個虛有名譽的太傅,立場微妙。

可是,魏國的確不是省油的燈,揚州刺史孫禮拼死維持戰線,成功等到王凌的援軍,反敗為勝。至於樊城戰線,雖然朱然一度佔優,吳軍也期待蜀軍出兵壯大聲勢。然而,偏偏在這個時候,蔣琬卻舊病復發,無法出兵;更遇着司馬懿於朝中力排眾議,親自率領輕騎兵解救樊城之圍[4]。吳軍攻魏是人算,失敗卻充滿着天意的氣息。芍陂之戰同年,吳國皇太子孫登英年早逝,孫權朝着老糊塗的方向全速爆走,一去不返,鬧出一個二宮之變。

鍥而不捨的信念

事實很清楚,假如伐魏是當時蜀漢的集體意志,劍指荊州的軍隊,根本不會因為蔣琬一個人病重而宣告中止。但現實剛好相反,吳國等不到他們想要的援軍。蔣琬認為,蜀漢北伐不能因一人的病患而中斷,於是在重病中上表劉禪,推薦熟悉涼州事務的姜維為涼州刺史,率兵攻伐涼州,延續當年諸葛亮以攻為守的路線,就算無法吞併魏國,至少也應該削弱其實力[5]。把北伐棒交給姜維沒多久,蔣琬便因為病情加劇,死於246年。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後,蜀軍在姜維統領下又進行了多次伐魏戰事,這令許多人以為姜維才是諸葛亮的繼承人。(《三國志12》遊戲圖片)

從言語態度之間,可見蔣琬正在努力實現諸葛亮的終身理想,但是在蜀國內部,卻沒多少人以相應的志向及思維來和應。說回蔣琬水路攻魏構想本身,一開始便受到眾人的質疑,大家擔心如果戰果不捷,退兵時會甚為艱難,損兵折將。至於蔣琬生前北伐涼州的安排,也受到費禕的「敷衍」對待,他給姜維的兵力,永遠都不過一萬人[6]。

諸葛亮離世的陰影,恐怕比我們想像都要深刻,他百折不撓的意志,精緻細密的思維,帶領眾人的領導氣魄,是上蒼送給某少數幸運兒的禮物,一旦蜀漢失去了,消極情緒與意見分岐便浮上水面。明明開往涼州的路也不好走,大家卻相信諸葛亮可以走,就是不願相信蔣琬可以走水路。卻說蜀官楊敏,曾詆毀蔣琬「做事糊裏糊塗,根本比不上前人(諸葛亮)」,蔣琬也毫不介懷,親口承認:「我的確比不上前人(諸葛亮),我找不到地方要追究你。」費禕對姜維的一席話表達得更直白:「我們遠遠不及丞相,而丞相也無法北定中原,更何況是我們!倒不如放棄一戰定江山這種僥倖的妄想,乖乖的治國治民守江山。」[6]

在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在許多方面都謹遵他的遺風,主張聯合東吳,蓄勢待伐曹魏。(《三國》劇照)

蔣琬身為諸葛亮點名的繼承者,對於二人的差距,了然於胸。但蔣琬並沒半途而廢,亦沒有被欠缺和應的寂寞擊倒,在無悲無喜、平靜如水的面具下[7],心坎默默擁抱着堅定不移的理想。直至臥病在床,蔣琬仍盡一己所能,實踐諸葛亮託付的遺志。中國思想謂天道生生不息,落在人間,正是以這種姿態來呈現。當前人遺志得到後人堅貞地延續下去,結果肉體雖死,精神不滅,衝破時空,持續影響及貢獻着世界與生命。從這種意味言,蔣琬的確是諸葛亮的繼承人,諸葛亮沒有看錯人。蔣琬不配寂寂無名,當世人對他銘記在心,他對信念堅持,就由一千八百年前穿過靈臺的橋樑,點亮無數時空的眾生。

[1]另一個代表級例子,相信就是把荀攸與同夥合謀刺殺董卓的歷史事件,移花接木到曹操身上(謀董賊孟德獻刀)。

[2]《三國志.孫禮傳》:「吳大將全琮帥數萬眾來侵寇,時(揚)州兵休使,在者無幾。」

[3]《三國志.吳主傳》。

[4]《晉書.宣帝紀》:「帝(司馬懿)曰:『邊城受敵而安坐廟堂,疆埸騷動,眾心疑惑,是社稷之大憂也。』《三國志.三少帝紀》注《晉紀》:「六月,(司馬懿)督諸軍南征,車駕送津陽城門外。宣王(司馬懿)以南方暑濕,不宜持久,使輕騎挑之,(朱)然不敢動。於是乃令諸軍休息洗沐,簡精銳,募先登,申號令,示必攻之勢。然等聞之,乃夜遁。」

[5]《三國志.蔣琬傳》:「雖未能速得如志,且當分裂蠶食,先摧其支黨。」

[6]《三國志.姜維傳》及其注《漢晉春秋》。

[7]《三國志.蔣琬傳》形容蔣琬身為百官之首,神態舉止卻有如平日,既無悲戚,又無歡悅,令眾人為之信服。

作者簡介:KANA

前遊戲雜誌編輯,現職日語翻譯,著作《打爆真.三國歷史》現於港台各大書局及電子書店有
售。

作者Facebook專頁:打爆真.三國歷史 Kana(若依)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諸葛亮的繼承者 蔣琬」​】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