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超市總裁「劉鳴煒上身」 批年輕人很會花錢 籲勿計較人工低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全聯總裁徐重仁稱「現在台灣的年輕人很會花錢,你到國際機場看,很多年輕人出國,很少看到老一輩的人。」(中央社)

「去少啲日本」燒到去台灣?台灣打工仔低薪問題延續多年,「大學畢業月薪22K」(2.2萬元新台幣,即約5,600港元,泛指大學畢業生人工低)現象一直都是社會問題。不過,有公司總裁反過來,批評年輕人「很會花錢」。

稱很多年輕人去旅行 又要買最新手機

全聯福利中心是台灣一間主打廉價貨品的超級市場,《自由時報》報道,總裁徐重仁在新書發布會上,稱「現在台灣的年輕人很會花錢,你到國際機場看,很多年輕人出國,很少看到老一輩的人。」認為年輕人要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社會誘惑很多,大家都想買最新的手機、最新的設備,每個人都想花更多的錢,但如果現在沒有那麼多的錢,就應該少花一點。

指自己最初人工低 老闆賞識會加薪

他表示,自己1977年剛進入社會時月薪只有9,000元新台幣,甚麼事情都要做,還是付房貸、吃飯,生活很辛苦,「但這些都是暫時的,老闆看到你很認真就會幫你加薪。」呼籲大家「不要太計較薪水比別人低,忍耐不計較、好好工作,有一天老闆會看到。」

事件在台灣引起廣泛討論,徐重仁其後發文道歉,表示自己「失言了」。

全聯總裁思路 與劉鳴煒十分相似

香港人對這種思路很熟悉,原因是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也曾表示青年少很多消費,不願犧牲,甚至放棄儲蓄首期,反問青年人「願唔願意犧牲,睇少啲戲、去少啲日本?」他亦稱時下青少年都會買數新型號智能電話,又常去旅行,舉例指月入1.5萬元青年會「儲500蚊定3,000蚊?」

每逢大學舉辦就業博覽會,台灣準畢業生都踴躍應徵,但年輕人薪金長期低落。(中央社)

台30歲以下年輕人 月薪平均7940港元

事實上,以2015年台灣主計處數據,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平均收入僅37.4萬新台幣,每月僅3,1206.6元新台幣,即約7,940港元。

至於香港,政府統計處2016年5至6月統計數字,15至24歲平均月薪1.19萬元,25至34歲則為1.68萬元。

年輕人收入比起口口聲聲說年輕人「唔捱得」的上一輩人的確上升,但要知道一個人實際財政能力,不能單看收入,還要看他的支出分布。

台灣住宅醫療開支比例上升 負擔加重

以台灣2015年及2005年家庭消費開支型態對比,10年間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燃料開支增長0.8個百分點至24.6%,醫療保健的開支更大增1.8個百分點至15%。

至於有機會被指胡亂花費的項目,例如衣着、鞋襪減少了0.4個百分點至3%,休閒、文化及教育開支,實際是減少了2.2個百分點至9.6%,只有餐廳及旅館的開支增加2個百分點至11.3%,但不清楚民眾外出用膳、出差與真正旅行住宿的影響各有多大。

香港家庭每月平均開支 旅遊僅佔602元

香港方面,按2014至2015年統計,住宿佔住戶每月平均開支36%,食品花費佔平均開支27%。細分之下,資料科技及電訊設備每月平均開支僅166元,旅行及體育用品開支187元,旅遊開支602元,遠低於交通費2,081元及住屋費用9,894元。

不少年輕人不單止沒有父母資助首期買樓,出來工作之後還要分擔家庭開支,住屋、交通、飲食及其他家庭開支往往佔他們薪金的一大部份。(資料圖片)

年輕人固定開支不少 上車之路艱難

不少年輕人不單止沒有父母資助首期買樓,出來工作之後還要分擔家庭開支,住屋、交通、飲食及其他家庭開支往往佔他們薪金的一大部份。面對日益上漲的樓價,買樓「上車」前路茫茫,因此有低薪之嘆。

就以台灣地產代理信義的成交資料來看,單看台北平均樓價較低的萬華區,長沙街一個樓齡11.1年的單位,面積約821平方呎,成交價1,250萬元新台幣,即約318萬港元。考慮到平均月薪不到1萬港元,對他們來說的確難買樓。

以香港「上車樂園」嘉湖山莊來看,根據中原地產數據,一個面積630平方呎的單位以549萬元成交。沙田第一城的327平方呎單位,也以480萬元成交。

樓價飛升但薪金追不上,還要應付家庭開支,部份年輕人父母快將退休,開支就更大。這些差價,並不是每年去少次旅行節省幾千元可以抵銷的。

經濟增長不復當年 舊時經驗難套用現在

再者,近年經濟增長徘徊極低水平,與過去每年增長十多個百分點的日子相差很遠,用以前經濟騰飛的年代與現今增長停滯的年代來對比,並不恰當。再者,一間企業的總裁是社會優秀份子,但有他同樣經歷的人畢竟是少數,更多人是勞碌半生也只能在基層打拼。以頂尖人才的成功例子來「教訓」年輕人,也難有共鳴。

更奇怪的是,全聯是一間超級市場,不是應該要拼內需,鼓勵年輕人消費的嗎?

徐重仁道歉:對年輕世代的瞭解不夠深入

徐重仁的說話引起台灣廣大民眾討論,紛紛到全聯的facebook專頁留言批評。徐重仁其後發文道歉,指自己「思考得不夠,話說得太快,造成媒體和年輕朋友誤會。儘管絕非惡意,但仍感到抱歉。」

他表示:「此刻是一個讓我深切反省自己的契機,我對年輕世代的瞭解顯然還不夠深入,也提醒了我:我與我這個世代的人,是不是經常只用自己世代的經驗,就簡單做出評判?而沒有設身處地了解年輕人的處境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