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中國受益於供應鏈全球分布 不應過度解讀外遷
疫情中許多企業對於供應鏈自主可控有了切膚感受,由此產生了很多供應鏈遷出中國、遷回母國的話題。
《澎湃新聞》周四(16日)報道,疫情之後,全球供應鏈會怎麼移動,聽誰指揮,澎湃新聞專訪了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主任芮明傑。
芮明傑認為,從中國轉走一些產業的供應鏈其實在疫情之前就開始了。2019年,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為貿易戰後,許多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關税被提高,導致企業出口產品銷售困難,生產困難,於是一些廠商只能把工廠從中國轉移出去,轉移到出口關税低的地區與國家。從宏觀角度看,這就是貿易戰導致的一些產業供應鏈在全球範圍內的轉移。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所謂產業供應鏈的安全問題。
生產線遷出去年已發生
中國的疫情爆發得早,2月份有很多工廠因抗疫停工了,與中國同處一個產業供應鏈上下游的國外企業也不得不停工,於是就有了損失。
目前歐美疫情爆發,歐美許多企業也只能停工,這樣中國企業也不得不停下來,損失很大。
這樣的狀況使產業供應鏈全球分布安全的問題成為一個顯性問題。為了防範未來風險,把企業全球供應鏈變得更安全一些,必然是企業要考慮的問題,不光國外的企業會考慮此問題,中國的企業也會考慮此問題,因為這是一項合理的企業經濟行為。
嚴格意義上來講,供應鏈的全球分布和安全是經濟與商業問題。跨國公司要利潤最大化,當然要尋找最有效率、最安全的產業供應商,安排自己的產業供應鏈,因為什麼都自己做既不現實也無效率,且不經濟。
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生產要素資源狀況發生變化,不同地區和國家營商環境發生變化,合作供應商有了很大變化等都可能導致企業進行現有產業供應鏈的調整。
供應鏈全球轉移就是企業在商業利益驅使下的經濟行為,這些行為在特定條件下會受到一些國家政府政策影響。
但是,即便那些政府出台了直接政策,企業也未必都改變自己的產業供應鏈,因為將有效率的供應鏈遷移改變,成本是極其大的,而且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