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談數字人民幣:非虛擬貨幣 非網絡支付和電子錢包
《人民日報》發文指出,人行研究發行數字貨幣並非一時之舉。人行未來投放的人行數字貨幣在一些功能實現上與電子支付有很大的區別。
《人民日報》海外版今日報道,近日,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在公開場合表示正在進行數字貨幣系統開發,「數字人民幣時代」即將到來。人行為何要推出數字貨幣?人行數字貨幣與網絡支付及所謂「虛擬貨幣」又有哪些聯繫和區別?
文章指出,人行研究發行數字貨幣並非一時之舉。據悉,從2014年至今,人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已經進行了5年。2017年,人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成立。目前,該所已經申請了74項涉及數字貨幣技術的專利。
報道稱,內地電子支付已十分發達,人行為何還要推出法定數字貨幣?「對老百姓而言,基本的支付功能在電子支付和人行數字貨幣之間的界限相對模糊,但人行未來投放的人行數字貨幣在一些功能實現上與電子支付有很大的區別。」穆長春表示,以往電子支付工具的資金轉移必須通過傳統銀行賬戶才能完成,而人行數字貨幣可脫離傳統銀行賬戶實現價值轉移,使交易環節對賬戶依賴程度大為降低。通俗地講,人行數字貨幣既可以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有利於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同時也可以實現可控匿名。
主要用於小額零售等高頻場景
據了解,現有流通中的現金容易匿名偽造,銀行卡和互聯網支付等電子支付工具又不能完全滿足公眾對匿名支付的需求。因此,人行數字貨幣的設計主要針對流通中現金的替代性,既保持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徵,也滿足人們對便攜性和匿名性的需求。
人行研究局兼貨幣金銀局局長王信表示,人行數字貨幣在中國主要是對現金進行一定程度的替代,將有助於優化人行貨幣支付功能,提高人行貨幣地位和貨幣政策有效性。
由此看來,人行推出數字貨幣,既不是當下流行的電子錢包或網上支付,也不是完全「推倒重來」取代現有的人民幣體系,而是對流通現金具有一定替代性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
據悉,人行數字貨幣主要用於小額零售高頻的業務場景。人行原行長周小川曾指出,研究數字貨幣,本質上是要追求零售支付系統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
據了解,未來人行將不會直接向公眾發行數字貨幣,而是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即人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人行法定數字貨幣前期或先在部分場景試點,待較為成熟後再進一步推廣,出於穩妥考慮,會做好試點退出機制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