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吹至有?】調查指歐洲AI公司 40%不是真的做AI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近年全球出現很多初創公司,部份更單憑一個概念就吸納「億億聲」投資,在全球快速擴張,然後爆煲。「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彷彿偉大的科技前瞻,都是用來吸引投資者的幌子。繼共享經濟之後,近年又有新的炒作賣點,就是「人工智能」(AI)。

位於倫敦的投資基金MMC發表最新調查報告,發現歐洲2,830間聲稱是做AI的初創公司,大約有40%主要業務根本沒有AI成份。

藉AI一詞炒作 冀吸引投資者

該報告調查了13個歐盟國家的初創企業,包括業務和資金來源,但沒有公開企業名稱。

報告顯示,現時初創界拿AI一詞來炒作,希望吸引資金,以及讓他們定位起來是科技企業。

MMC研究部主管David Kelnar向《CNBC》表示:「市場有大量炒作,我們希望提升投資價值的方法之一,就是幫助撇清雜音,突顯初創公司的技術。」

有調查發現,部份自稱AI初創的公司,核心業務不是做AI,這樣的聲稱是為了吸引更多投資。(路透社)

融資較傳統軟件公司多 估值亦較高

他表示,歐洲正進入「AI創業時代」,每12間初創企業,就有1間將AI視為業務核心,比起2013年大增,當時每50間初創只有1間做AI。

不過正如調查顯示,當中有不少公司並不是真的做AI。自稱為AI初創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吸引更多資金。MMC發現,2015年以來,AI掛帥的公司融資較傳統軟件公司多15至50%,AI初創的估值亦高於其他軟件初創。

申請無用專利「扮嘢」 無盈利價值

知識產權律師行Gill Jennings and Every的合夥人Peter Finnie指出,為了使公司看起來更值得投資,AI初創還會申請一些專利,令相關專利申請數目大增。

不過他指出,從知識產權來看,這些AI專利幾乎沒有任何價值,並預期AI泡沫最終有可能因為知識產權無法變現而爆破。

歐盟正制定方針 讓AI有明確定義

 40%AI初創魚目混珠,背後原因原來是沒有官方的AI定義。歐盟將AI定義為一種技術,允許系統分析以及做出決策。這種定義太過空泛,讓很多初創企業有機會濫竽充數。

歐盟正制定一套圍繞AI的指導方針,以幫助建立更明確的AI定義,以及確保使用AI時會顧及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