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季績分析】表現符預期 分析員收貨兼唱好 郭Sir睇300元

撰文:馬健彰 林樂謙
出版:更新:

股王騰訊控股(0700)剛公布今年第三季業績,按非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期內股東應佔溢利為197.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15%,若以通用會計準則計算,股東應佔溢利為233.3億元,按年增長30%。早前大行預期,騰訊第三季業績會按年倒退2.8%至上升20.8%,因此今次季績符合預期。
投資者對騰訊業績似乎「收貨」,德國預託證券股價升1.6%,較本港收市價高出逾4%。分析員亦予正面評價,料明日市場反應正面。

投資者最關注為騰訊遊戲業務表現,期內網絡遊戲收入為258.13億元,按年跌4%,按季升2.4%。

期內來自智能手機遊戲收入(包括歸屬於社交網絡業務的智能手機遊戲收入)按年增長7%及按季增長11%至195億元,主要受惠於新遊戲的貢獻。可是個人電腦客戶端遊戲的收入按年下降15%及按季下降4%至124億元。

騰訊解釋收入按年下降,受到用戶逐漸向手機遊戲遷移,以及去年同期基數較高所致。

騰訊第三季業績表現符預期,在德國股價由跌轉升。(視覺中國)

遊戲業務表面看來不過不失。不過投資者亦要留意,整個增值服務成本按年增加13.3%至191.58億元,主要受視頻內容及直播成本的上升,以及手機遊戲渠道成本的增加所推動,拖累該業務毛利倒退1.3%至248.91億元。

廣告業務增長強勁按年升47%

騰訊增值服務第三季收入增長只有4.5%,惟其餘兩項業務仍保持高增長,為業績帶來動力。期內廣告業務按年增長47%至162.47億元,當中媒體廣告收入按年增長23%及按季增長8%;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按年增長61%,主要受微信朋友圈、小程序、移動廣告聯盟及QQ看點所推動。

其他業務收入在期內按年增長69%至202.99億元, 主要受到支付相關服務及雲服務貢獻的增加所推動。

騰訊遊戲業務第三季收入按年倒退4%,惟智能手機遊戲收入按年上升11%至195億元人民幣。(視覺中國)

非現金項目收益淨額逾200億元人民幣

雖然騰訊期內業績表現理想,但是要留意第三季其他收益淨額達到87.62億元,按年增長123.6%。其他收益淨額大增,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達到201.46億元。有關項目為非現金項目,因此投資者若細心留意業績報告,亦有指出以非通用會計準則,經營溢利只有4%增長。

所以投資者看到騰訊亮麗業績時,亦可以多留意其數字背後的意義。

騰訊近年不停入股其他公司,並伺機上市,為公司帶來收益。由騰訊為大股東的美團點評,已於今年9月20日上市掛牌。(林若勤攝)

成本上揚逾15%拖低毛利率

同時第三季成本增幅高於收入增幅。期內收入按季增加9.4%至805.95億元,成本卻上升15%至451.15億元,拖累毛利率降至44%,按年下跌4.56個百分點。

財務成本按年大升185%至14.92億元,因借款總額較去年底增加11%至1,085.43億元,以及應付票據較去年底增加91%至651.57億元。更何況騰訊的借款多為美元,而應付票據由美元及港元組成,當人民幣貶值自然增加財務成本。

截至今年9月底,騰訊借款共1085.43億元,當中絕大部份為美元,當人民幣貶值,自然增加騰訊財務負擔。(視覺中國)

郭思治料跌浪已告一段落

雖然騰訊季績背後有不少值得投資者留意的地方,但是分析員均表示滿意。民眾證券董事總經理郭思治認為,這份成績表會短暫刺激股價上升,料明日市場反應正面。

他又指出縱使未來公司仍要面對手機遊戲增長放緩,惟相信「股價跌浪已告一段落,最壞時刻已過」,給予目標價295至300元。

郭思治認為明日騰訊股價表現較理想,予300元目標價。(資料圖片)

投資者宜等待政府何時放寬手遊審批

不過他亦提醒投資者,即使騰訊可望守住250元關口,惟增長已進入「周期性放慢」階段,未來取決因素是中美貿易戰的走向。

同時若中美談判失敗,引致內地經濟進一步放緩,會影響國內消費以及騰訊的業務發展,惟他對談判結果保持正面。他指出,現時投資者只能「等」,等待政府何時放寬手遊審批,以及等待騰訊其他業務如社交平台QQ及騰訊音樂等發展。

林嘉麒料短期股價見290元

宏滙資產管理董事及投資策略總監林嘉麒表示,今次騰訊業績表現不錯,估計股價明日有機會挾高6%或以上,未來一、兩日股價有機會見290元。

騰訊業績符合預期,林嘉麒預期明日股價可以升6%。(資料圖片)

不過,他指出,《王者榮耀》的付費用戶雖然按季有增長,而且集團季內發布10款新遊戲,包括《我叫MT4》及《聖鬥士星矢》,但由於市場上已很難再有類似《王者榮耀》的皇牌遊戲出現,所以網絡遊戲收入難以成為未來增長點,而網絡廣告收入將會繼續上升,但未必成為該股未來可長期抽升的動力。

林嘉麒提到,今年內,該股最樂觀會上到330元,但不建議未有貨的人去入市,因為騰訊正處於轉型期,未來還要看集團能否布局「產業互聯網」,成為集團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