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不是隨口噏 袋實3大錦囊 React同Respond大有不同!

撰文:陳嘉碧
出版:更新: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做生意又豈會風平浪靜?近期「知名」例子包括HK Express突然取消黃金周航班,影響逾3,000名乘客,CEO最後被撤換;縱橫遊電腦遭黑客入侵,20萬顧客資料懷疑外洩,全線分行停業1日;元朗有食肆賣羊肉,卻無辜被屈賣狗肉,生意一度一落千丈。
危機突如其來,專家指出,除了要使出應變三步曲之外,「好天時」亦要做足準備,袋實3大錦囊,才能對症下藥,而不會隔靴抓癢。

Alan提出,企業不能只對危機作出反應(React),而是回應(respond)危機,兩者分別在於企業有否「練習」。(林若勤攝)

危機只是「飛來橫禍」?危機處理專家、企業顧問機構Hilburg-Malan主席兼行政總裁Alan Hilburg則認為,大半危機屬可預測事件,其發生往往不是由外部因素引起,只是反映企業內部出現了一些問題。

他以黑客入侵的事故做例子稱︰「企業明知自己有用到資料庫,亦知道不少公司都曾被黑客入侵過,有無問過自己是否安全?黑客的出現,只是由外面的人話你知,問題出自內部。」既然事件實屬前車可鑒,他相信企業理應預測得到,並做好應對措施,但切勿混淆3個概念,以致相應措施只是「隔靴抓癢」。

根據香港人力資源學會報告,2018年香港平均加薪幅度預計為3.5%。(資料圖片)

錦囊一、Probability vs. Impact

危機管理不是新鮮事,許多人都知道可分為危機預防﹙Crisis Avoidance﹚、危機處理(Crisis management)及危機復原(Crisis recovery)三個階段。Alan不諱言,本港企業最欠缺的正是風險規避的一環,「香港企業不花時間推測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和探討企業內部潛在的風險,這是他們較脆弱的原因。」

Alan教路,企業管理層在規避風險時,應先預測各種危機情境。聽起來容易,但一間企業各個部門環環相扣,該如何入手?Alan認為,企業應以發生機率(Probability)和衝擊﹙Impact﹚兩個標準來衡量應對各危機的投入比重。他再以黑客入侵的例子來說,黑客入侵的機率是很高,造成的影響亦巨大,故企業應做預測,「若企業的業務會使用數據,當下應即向技術部門查詢。若你不聞不問,等同沒有預測危機,而公司正需要預測有機會出錯的地方。」

危機管理分為預防、處理及復原三個階段。﹙林若勤攝﹚

錦囊二、React vs. Respond

在危機預防上,Alan表示企業完成第一步預測(Forecast)後,接下來就是作業流程的實戰練習(The Simulation of practice),否則只是紙上談兵,到危機真正發生時,亦未能及時反應。

除了做好桌面研究(Desktop),分析每個潛在危機之外,實際運作(Functional)更加重要。「如果你不去練習,你永遠都是不完美的,如果你不完美,只會令情況變得更差,因你只是對危機作出反應(React),而不是回應(respond)」他說。

Alan亦提到企業管理層不能忽視建立機制(Order),讓每個人各司其職 ,令程序變得有秩序和恒常化,有關人員定期匯報有關問題,此有助管理層了解公司面對各問題的狀態。

「從生意角度出發,實際是消費者去光顧公司業務,媒體儘管將公司寫到如何天花亂墜,卻不是消費的一群,而真正的消費者需要感受到其信任被尊重和珍視。」
Alan Hilburg
Alan Hilburg認為,危機發生時,保住客戶信任,比公司名聲來得重要。﹙林若勤攝﹚

錦囊三、Trust vs. Reputation

在思考如何「回應」時,Alan認為,企業必須問自己最大的損失是什麼?他總結經驗指,危機處理上最有效的策略是迅速的反應和高透明度,首要考慮絕不是傳媒如何報道事件,而是顧客的感受。

從經營生意的角度來說,開發新客戶的成本隨時是維繫舊客戶5倍以上;而無端得罪一個舊客戶,更會失去很多潛在客戶。換言之,處理危機不當,最大的損失是顧客的信任和生意。

Alan指出,現今企業顧此失彼,以為名聲(Reputation)比起信任(Trust)重要,但實情卻相反。他解釋道,顧客是基於過往的事對公司的「名聲」有認知;信任則恰恰相反,顧客因信任公司未來的承諾而消費。他表示,信任好比是一種貨幣,企業應盡可能保護自己的貨幣,了解顧客從前信任你的原因、兩者關係建基於什麼之上;危機發生時,着眼點應放在損失信任的原因及如何重拾,而不是側重保存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