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ry Birds起死回生 靠一招進化成「發達鳥」 築起百億元估值
《憤怒鳥》﹙Angry Birds﹚今次變「發達鳥」!《彭博》傳出手機遊戲Angry Birds 開發商Rovio最快今年9月在歐洲上市,集資4億美元﹙約31.2億港元﹚,公司估值達到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
對於不少港人,《憤怒鳥》一如其他手遊,如《開心農場》、《Draw Something》、《Candy Crush》等曾經大熱,後又被大部分人打入「冷宮」,成為集體回億的一部份。不過,《憤怒鳥》沈寂了一排之後近年卻突然翻生,令Rovio去年轉虧為盈,今年業績更大躍進。究竟這隻當年把Rovio從破產邊緣打救回來的手遊,如何再次絕地反擊,將「親生父親」推向另一個高峰?
研發逾50隻遊戲 依賴《憤怒鳥》食糊
不過,成功企業背後,總走過一段崎嶇的路。原來,成立於2003年的芬蘭遊戲公司Rovio在推出《憤怒鳥》之前,總共設計過51款遊戲,但都反應一般,未有代表作,更瀕臨破產。直到2009年花了10萬歐元﹙約100萬港元﹚開發了《憤怒鳥》,才一炮而紅。
這隻遊戲玩法很簡單,就是在手機內控制彈叉發射的角度,將「憤怒鳥」撞向綠皮豬城堡,要過關就要在有限次數內殺光死所有綠皮豬。《憤怒鳥》面世後,迅速令全球無數玩家沉迷,一度是當紅的手機遊戲,到了2012年5月,《憤怒鳥》下載量已經突破 10 億次。
不過,一如其他許多手遊,《憤怒鳥》的熱度亦漸漸冷卻,而沒有其他王牌遊戲的Rovio,業績亦跟着走樣,2014年及2015年間更要裁員「救亡」。出奇地,《憤怒鳥》沒有死去,還靜靜起革命,這可從Rovio去年全年業績可見一斑。期內收入按年顯著增長33.9%至1.903億歐元,除息稅前利潤達1,750萬歐元,與由2015年的息稅前虧損2,110萬歐元比較可說是天與地。
學Marvel改編電影 催俗遊戲收入
Rovio的求生絕招,其實與Marvel同出一轍,就是將原有業務演化出電影產業,並在2016年推出處女作《憤怒鳥大電影》。Marvel將原有漫畫角色改編成系列電影,廣獲好評之餘還變成一條吸金方程式,例如上月初登陸香港上畫的《蜘蛛俠:強勢回歸》,對外公開的製作預算是1.75億美元,卻贏得超過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憤怒鳥大電影》亦不執輸,僅僅7,3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賺約3.5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成本效益還要稍稍高於《蜘蛛俠:強勢回歸》。
更重要的是,《憤怒鳥大電影》的出現,變相替《憤怒鳥》做宣傳,觸發各地玩家想起這個「集體回憶」,《憤怒鳥》遊戲系列成為「最大得益者」,Rovio的2016年財務數據顯示,期內遊戲分部業務收入按年飆升四成至1.59億歐元,動畫分部業務收入的增長相對地低,按年升9.4%至3130萬歐元。
話雖如此,Rovio行政總裁Kati Levoranta始終視電影業務為集團的突破點。在新鮮出爐的2017年第二季業績中,Levoranta稱已在期內將動畫分部業務重組為「品牌授權」分部業務,令這業務的期內收入按年劇增242.6%至2490萬歐元,並預期這重組有助Rovio演化出「授權模式」的生意,令消費品和動畫內容的生產成本將會較低;遊戲分部業務則單由Rovio手遊業務組成,期內收入按年升65%至6130萬歐元。
分析員:Rovio獨孤一味《憤怒鳥》 擔心風險集中
《憤怒鳥》系列遊戲在香港的人氣雖然大不如前,但在鄰近的內地市場中,《憤怒鳥》仍有相當的擁躉。其實,內地玩家數目在2012年首次超過美國玩家,一度是《憤怒鳥》的最大市場,而在《憤怒鳥大電影》環球上畫期間,內地是第三大的票房收入來源地,「進貢」了逾5億元人民幣、折合近7500萬美元,佔票房總收入的21.4%。如今,《憤怒鳥》在美國取得較大的迴響,Kati Levoranta在今年2月表示,在美國最吸金的50款遊戲列表中,《憤怒鳥》系列就有兩隻手遊上榜。
Rovio成功靠《憤怒鳥大電影》翻生,但有外資分析員仍未感到樂觀,因為Rovio不論遊戲還是動畫分部業務,都是依賴《憤怒鳥》這個品牌做主要收入來源,擔心假如《憤怒鳥》人氣出現有減無增的情況時,Rovio會因獨孤一味而沒有其他品牌業務搭救。情況如《開心農場》的開發商Zynga一樣,公司於2011年底上市後,市值曾經達到110億美元, 其後豪擲2億美元買下《Draw Something》,只可惜《Draw Something》無以為繼,Zynga亦未能重振聲威,目前市值只有30.98億美元,2016年度虧損高達1.08億美元!
《彭博社》有專欄引述分析員Steve Bailey意見,指Rovio最快要在2019年才能推出新的《憤怒鳥》電影,與此同時遊戲市的競爭愈見激烈,電子遊戲玩家又流行在串流平台直播打機,對遊戲的品質和複雜度有要求,暗示市場趨勢對《憤怒鳥》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