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業洗牌】供需狀況雙重改善 世界航運巨企迎來復甦的曙光?
內地航運巨頭中遠海運﹙1919﹚以超過3成溢價收購東方海外﹙0316﹚,涉及金額達到492億元,是去年韓國最大航運公司「韓進海運」(Hanjin Shipping)身陷債務危機宣告破產後,業界另一單超大型收購行動。
由於全球航運業仍身處低谷,中遠高價收購同業,難免惹來市場嘩然。背後的考量,莫過於憧憬歐美經濟持續回穩,加上航運巨企加快併購整合,航運供需逐漸步向平衡。
全球貨櫃需求量 升幅料高達4%
航運界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一直陷於下行周期,被業界視為航運業指標的波羅的海航運指數(BDI)更由2008年的11600點,下跌到2016年2月時最低的290點。但該指數漸漸回升,於去年底和今年3月,兩度突破一千點水平,反映航運業開始觸底回升。大行摩根士丹利更預期,航運業已步出最嚴酷的寒冬,開始轉強,更預計到2018年底,航運業會迎來一波頂峰。
航運業有望走出谷底,跟供需兩方面的改善都有關。首先,貿易需求呈週期性,跟全球經濟和製造業週期密切相關。上海航運交易所報告便指出,美國經濟的增長令中國至北美航線出口貨量大幅回升,料中國貨櫃運輸市場將持續復甦。全球最大航運公司馬士基﹙Maersk﹚亦預測今年全球貨櫃需求量將增加2%至4%,比去年1.5%至2%的增幅高。
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開始同步復甦,市場普遍相信全球經濟增長未來一段時間都可以持續,花旗研究(Citi Research)便預期未來兩年主要經濟體都可以獲得不錯經濟增長,預計今明兩年全球GDP增長分別為3.1%和3.3%;經濟向好,將令全球貨運需求有較大的上升。
拆船、併購 消化過剩運載力
需求逐漸回升,航運業的供應過剩問題亦見改善。過往國際航運界曾於2010年和2013年出現了兩次集裝箱船訂購潮,令全球商用航運總運力過去十年大增50%,是近年「航運寒冬」的一大原因。但痛定思痛下,航運公司近年新船訂購量大減,「去運載力」進度亦積極,拆船紀錄屢創新高。2016年拆船率便佔市場運載力約3.3%,預計此趨勢會持續,漸漸消化多餘的運載力。
除此以外,全球航運業近年也爆發併購潮,包括韓國Harim集團於2014年以約8.9億美元﹙約69.2億元﹚收購泛洋海運(PanOcean);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 SA.)於2015年以24億美元﹙186.7億元﹚收購東方海皇集團;馬士基於去年以逾約40億美元﹙約311.2億元﹚收購漢堡南美航運公司(Hamburg Sud)等。至於亞洲地區,除了今次中遠集團收購全球第七大航企東方海外,日經中文網報道,日本3家大型海運企業日本郵船、商船三井及川崎汽船亦於差不多時間﹙7月10日﹚宣布合併貨櫃船業務,成立新公司「Ocean Network Express」(ONE),運輸能力約佔全球市場7%份額,位居第6。
一連串的瘋狂收購合併令國際航運業大洗牌,麥肯錫航運板塊主管SteveSaxon便形容︰「3年前,全球排名前20的集裝箱船航運公司中的8家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業呈寡頭壟斷
航運業整合浪潮的結果是,行業的集中度更高。Saxon指出,現時,全球前五大集裝箱航運公司的市場佔比總額已超過60%。
這股劇烈的併購潮,除了令航運企業取得更大的「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外,也減少了航運上的競爭。現時超級集裝箱運輸公司可分為三大聯盟(2M、OCEAN、THE),合共佔了全球約四分三的海運市場。Saxon稱,這可以令船公司賺取更多利潤,能夠連接世界各地貨物的網絡效應,令集裝箱船板塊業務獲得真實的規模效應。
供需改善,令貨櫃平均運價終於有所回升。全球貨櫃運價指標哈珀彼得森指數(Harpex)由今年頭的319點,一度回升至5月的533點,是2015年10月以來的高點。一改2012年後,哈珀彼得森指數大部份時間低於450點的局面,顯示世界航運業,在多年的低迷後,或許見到了復甦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