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業洗牌】國有船企巨頭合併 整合效應助爭取海上話語權

撰文:余秉峰
出版:更新:

全球航運業佔據了全球貿易大約90%的份額,戰略意味不言而喻。近年,全球航運業不景氣,業界巨頭早已掀起收購、合併、聯盟的浪潮,中遠海控﹙1919﹚巨資收購東方海外﹙0316﹚絕非特例。

事實上,面對世界航運業向「寡頭壟斷」的方向發展,中國早已不能置身事外。有見及此,早於2015年12月,中央政府便批准了兩家國有船企巨頭中國遠洋運輸和中國海運集團的合併,作為併購重組成為必要的一步,目的正是希望可以形成規模效應,爭取更大的話語權。

中遠海控的海運霸者地位正在成形。(視覺中國)

重劃戰線  子公司各自雄霸一方

中遠海系的形成始於2016年初,本來是兩間互不相干的國企,分別是以前中國遠洋(1919,現稱中遠海控)、中遠太平洋(1199,現稱中遠海運港口)所屬的「中遠洋系」,以及中海集運(2866,現稱中遠海發)、中海發展(1138,現稱中遠海能)所屬的「中海系」。兩個集團本來在部分業務屬競爭關係,但經過重組後已成為「一家人」,並把它們的4間上市公司「互換」或剝離資產,令這4間公司有各自專攻的範圍,由大混戰變成雄霸一方。

中遠海控已剝離了長年虧損的乾散貨業務,通過租用、經營中海集運的集裝箱船舶和集裝箱,成為專注於集裝箱業務的上市公司,經營傳統的海上運輸生意,有助業務表現的穩定性上升,及強化了抗周期性的能力;中遠海運港口則剝離了集裝箱租賃業務,同時收購中海集運和中海集團的碼頭資産,橫跨國際市場,成為主攻碼頭業務的上市平台,更是全球第二大碼頭營運商。

中遠海發變做「收租佬」 轉型特別

中遠海發和中遠海能的變化則較為特別。中遠海發將自己定位變成「收租佬」,先是剝離了集運配套業務和港口,改為出租集裝箱船舶和集裝箱,中遠海控因此成為它的「客仔」,收益和利潤率更加穩定之餘,也成為全球前3位的集裝箱租賃公司,更巧妙的是,日後可以進一步涉獵其他「收租事業」,及收購金融類資産及股權,例如飛機租賃等,因此被部分投行視為概念獨特的航運重組股。

至於餘下的中遠海能,則買下了本屬中遠系的大連遠洋,賣走了散運及其他散貨資産業務,主攻油品運輸業務和LNG運輸業務的油氣運輸,當國際原油油價走低,油運業需求旺盛,就有利中遠海能的價值重估。

可見,中遠與中海兩大航運集團重組後,系內上市公司各自重新定位業務,分工更加清晰。

中遠海控收購東方海外後,將成全球第三大海運公司。(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