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現代化】習近平的現代化:改變頂層設計 打破利益格局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編註】:本文原於2017年9月3日刊登於海外華文媒體《多維新聞網》,點出了中共目前的「頂層設計」之缺憾,同時分析了尊崇傳統文化的習近平會如何打破目前的利益格局,實現合乎中國利的「第五個現代化」。

在2013年11月舉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習近平為全面深化改革確定的總目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較於過去的「四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當時就被多維新聞網稱之為習近平的「第五個現代化」。

《產經新聞》專欄稱,當初各國提供援助時的「用心良苦」卻成空。(視覺中國)

中共在毛澤東時代提出的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的「四個現代化」,一直以來被人們視為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標準和目標。到了鄧小平時代,「四個現代化」藉着改革開放的東風,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社會經濟現狀,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發展水準。「四個現代化」屬於物質文明範疇,背後寄託被貧窮落後折磨一百多年的中國人之嚮往。「第五個現代化」則明顯不同,不僅是指國家機構、制度體系、官員素質的現代化,而且還指執政黨的現代化。「第五個現代化」既有涉及到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的物質文明範疇,更有精神文明的範疇。

《易經·繫辭上傳》有「形而之上謂之道,形而之下謂之器」的解釋。「形上」和「形下」,分別指無形的存在和有形的存在,「四個現代化」是從「器」的層面來認識中國的發展目標,而「第五個現代化」既有「器」的層面,更有「道」的層面,是以整體性的眼光來講述中國下一階段的現代化進程。「四個現代化」與「第五個現代化」不僅存在屬性不同,而且現代化的對象也不同。如果說「四個現代化」所要面對的是中國長期一窮二白的現狀,旨在大力發展生產力,那麼「第五個現代化」則是從上層建築的層面來減少「四個現代化」在新的階段進一步發展的阻礙,所以說「第五個現代化」是建立在「四個現代化」基礎上的現代化。

鄧小平推動的改革開放,令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視覺中國)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中國當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欠缺制約着中國社會的進步。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正是因為有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濟大發展的基礎,今天中國上層建築的變革便顯得尤為緊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屬於上層建築層面,是治國理政的核心所在。經濟基礎的改變,必然要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發生變革。

另一方面,隨着「四個現代化」在較大程度上的實現,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更加突顯。事實上,「第五個現代化」不單單局限於「政治」的單一框架中,而是最終要解決今天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今天中國很多表象矛盾,如果往根子上追溯,都在主要矛盾上面。如果說改革開放是以經濟領域的改革為主,那麼今天中國的矛盾已經上升到政治層面。

  第五個現代化劍指新利益格局

因為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社會上出現新的利益格局,矛盾開始變得更加複雜,大眾對於政府的訴求愈來愈強烈,原有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再也不能有效應對社會發展的變化,日漸制約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既然原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社會發展出現嚴重的矛盾,導致當下中國的主要矛盾愈加緊張,那麼「第五個現代化」的提出可謂恰逢其時,是為了解決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突顯的主要矛盾,旨在將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習近平為甚麼能提出「第五個現代化」呢?事實上,無論是從習近平的領袖地位來看,還是從習近平的文化底蘊來看,乃至從習近平的政治傳承來看,習近平提出「第五個現代」可謂理所應當。從領袖地位來看,習近平十八大之後迅速掌控黨政軍大權,成為名副其實的最高領導人,做到令行禁止,無論是從媒體報導的尺度,還是習近平言行所帶來的影響,抑或軍隊將領的表態,乃至碩果累累的反腐風暴,都可以看出習近平是繼毛鄧之後最強勢的領袖。對於這樣一位強者來說,打破既有藩籬、創造歷史,無疑是其政治抱負。

毛澤東發起的文革令中國陷入使無前例的大混亂。(視覺中國)

前六十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前的三十年,正是因為「頂層設計」不夠現代化,導致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歷史悲劇之中。諸如反右、大躍進、文革的歷史災難,給中國人民造成巨大的傷害,其背後原因正是因為中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嚴重滯後。今天的中國雖然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層面有所進步,但是依然存在官員腐敗、僵化霸道、能力低下、相互推諉等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習近平肯定要在毛鄧的基礎上將中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到現代化的水準上來。

習近平上台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甚至將其當作治國的理念源頭。從對《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所表現出來的濃厚興趣到拜訪《儒藏》負責人湯一介老教授,無不反映習近平對於傳統文化重視早已突破前幾任領導人。同時,從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述,可以看出習近平心中的中國道路必須要建立在中國文化的根基上。中國文化是中國人最大的公約數,中國道路只有建立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之上,才會走得更加順利。從「四個現代化」到「第五個現代化」,正是習近平從「器」的層面上升到傳統文化「道」的層面,在中國文化裏面尋找一條建設中國道路的新的探索。

習近平當下站在更高的歷史起點,承接毛鄧留下的遺產。(中新社)

從毛澤東開始,中國的社會主義之路便與蘇聯式原教旨主義道路存在不同之處,選擇農村包圍城市,並在建國後進行一定範圍地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和南巡講話則是重新界定社會主義,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政治傳承來看,習近平提出要原原本本學習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目前正準備憑藉「第五個現代化」來建設一條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習近平當下站在更高的歷史起點,承接毛鄧留下的遺產,面對新的社會現狀和時代潮流,選擇原原本本理解馬克思主義,同時向世人證明,社會主義社會既能推動中國走向更高形式的現代化,又能有效克服資本主義社會以資本為本位、整個社會被物質異化的通病。

一言以蔽之,「第五個現代化」既是基於習近平個人抱負的體現,更是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底層和社會主義政治傳承在裏面。從世界發展潮流來看,「第五個現代化」符合中國大眾改革的訴求。相信不少中國人都期待習近平或能打破歷史怪圈,帶領中國走出一條政治現代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