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遊教學】小學生玩桌遊變小領袖 學習解難處理衝突
俗語說「勤有功、戲無益」,但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卻買入70多款桌上遊戲和玩具,又開放輔導室,鼓勵學生在休息時間自由取用。又訓練高年級學生成為桌遊大使,從遊戲中戒掉衝動、易怒性格。為什麼遊戲能影響孩子呢?
「叮噹叮噹……」午息鐘聲響起不久,輔導室外便響起「噠噠噠」的腳步聲,首先衝進來的是六年級的焯楠和他的同學,他們分頭行事,一個熟悉地從架上取出桌遊,一個搬來桌椅,急不及待要開始比賽。
他們正在玩的是「圖騰快手」,玩法與襟棉胎相似,但並不是要鬥快拍卡,而是要鬥快握住木製的圖騰。
「不能做預備動作,不能提示,否則當犯規,要扣分!1,2,3!」二人金睛火眼地盯着翻開的紙牌,忽然瞬間出手,一起捉住放在中間的木圖騰,到底怎樣判斷誰快誰慢呢?
「我們都有五隻手指握着圖騰,但你的手在上方,你勝出。」焯楠側側頭,從二人手掌的握位看出勝負。原來他們已約定俗成出一套雙方都接受的規矩。
這是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的輔導室,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駐校社工鄧翔峰和陳以昕指輔導室原來只供社工面見學生,為了善用資源及加強與學生的連繫,約五年前決定開放輔導室,又購入近70款桌遊和玩具,讓全校學生在小息午膳時間使用。又推出桌遊大使計劃,訓練14位高年級學生成為小領袖,焯楠便是其中之一。
愈來愈多同學到達到輔導室,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很熟練地搬桌椅、選遊戲,數分鐘後,不只輔導室,連走廊和樓梯間也聚滿了學生,三三兩兩地玩着各種遊戲。
獨贏不一定開心?
今天還有第一次接觸桌遊的低年級學生,焯楠特意選擇可以多人參與、玩法較簡單的配對遊戲「多寶」。新手遇上老手,縱使已說明了遊戲規則,表現還是難免有點差距,轉眼間焯楠已搶了一大疊圖卡(一張為一分),同時卻有新手同學不在狀況而零分。
「焯楠,你很高分呢,但三年級的婷婷很低分,有方法可以幫幫她嗎?」這時站在旁邊的陳姑娘點出當中的差異。
「那我跟她一組吧!我在後邊幫助她。」焯楠立即站起來,再仔細地向婷婷解釋玩法,又指出每個的得分關鍵,鼓勵她伸手搶分。在焯楠的指導下,婷婷的表現大有改進,得分比第一回合高很多。看到婷婷有進步,即使焯楠不能親身參與第二回合,他也玩得開心。
要成為桌遊大使,並非愛玩就可以,鄧Sir指每個學生都要參加六堂訓練課,除了熟悉各種遊戲規則,更要認識低年級和高年級同學的分別、假設可能會遇上的衝突及找出解決方法,再通過實習才能正式成為小領袖。「有些學生原本很好勝、易怒,特別是男孩子,一有碰撞時便動口動手,看誰能吵得贏。現在則學懂以和平方法解決,例如共商一個判斷方法,他們現在會主動猜拳決勝負。」
經驗學習法 學生從桌遊中學懂……
有得玩,哪個小孩會選擇學習呢?但陳姑娘指桌遊是個軟性的介入工具,令學生漸漸戒掉日常中的壞習慣。「單純口頭上的解釋上課時破壞規則的後果,學生們不會明白為何秩序與自己有關,但他們愛玩,如賴皮、破壞規矩時,便會被罰出局,或玩得不盡興,當學生明白如想玩得高興,便要乖乖守規矩,便能經驗套進日常生活中,學懂遵守秩序。」
除了外在行為,亦有同學從桌遊中控制衝動行為。「有些學生很想贏,常常未看清楚便伸手,我們便加入扣分規則,學生為了避免答錯而被扣分,便會學懂忍耐。」陳姑娘指桌遊的奇妙之處是可訓練逆向思維、策略思考、記憶力、反應、專注或表達能力之餘,多元化的種類亦能配合性格不同的學生,有玩法激烈的,也有適合文靜學生的溫和遊戲,性格不同的學生總能找到自己的喜好。
25分鐘的午息時眨眼便過,同學們自覺地收拾台面上的卡牌和道具,又把桌椅搬回原位,便準備返回課室。臨行前記者問焯楠喜歡桌遊還是打電子遊戲?他很大聲地回答:「鍾意桌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