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來越討厭?抱怨幾歲人仔前 不如先想想你心中那把尺怎樣拉
早前跟大家去郊遊,坐車時有人吐槽:剛生孩子那會,路上碰見大聲嚇唬小孩的,都會嗤之以鼻。粉雕玉琢的小娃娃這麼可愛,怎麼可以兇他,自己將來一定不會那樣。
但現在,孩子半大,打臉簡直不要太快。尤其是最近,又經過一個暑假的朝夕相處,感情沒有得到升華不說,反而看孩子越來越煩。看甚麼都不順眼,做甚麼都不順心。
你問我為甚麼?我還想問問我自己呢:我是哆啦A夢嗎?孩子的所有需求我都要去滿足!每天光應付孩子的各種要求,就讓自己筋疲力盡了。最終導致自己精神狀態極其不穩定,時而崩潰,時而後悔,時而怨天尤人,像個怨婦一樣。
抱怨後,大家才發現,原來家家都差不多的狀態。
相關文章:女兒偷拿較剪剪了個新髮型 媽媽當下沒責罵 引來網民正反論戰
看見孩子就煩,可能是「養育倦怠」
團隊裏有個2歲的小寶寶,本次出行簡直是團寵,不用管哪個段位的媽媽,誰見了不誇句可愛?一顰一笑、一招一式,自帶天然萌,連哭都多着幾分可愛~
可惜的是,養孩子不可能一直各生歡喜,這種相看兩不厭的狀態最多持續2年,你就會從初為人父母的新鮮感中跳脱出來。
比利時心理學教授Isabella,曾經對1723名父母做過一項養育調查,並得出結論:養育倦怠是一種特殊環境下形成的,與養育情景相關的情緒失調。大約有8%至36%的父母,會出現養育倦怠的情況,且媽媽居多。
通常表現為:
.對孩子的哭聲麻木或厭煩,而非心疼;
.對孩子的表現忽視、麻木、敷衍,不想管他那麼多;
.覺得自己帶不好孩子,懷疑自己的育兒方法,懷疑自己不是好父母。
這種狀態的背後,大多意味着養育者的「高要求」。一種是對孩子的高要求。
很多大人總習慣以成人的思維去對待孩子和孩子的行為,不明白:
.為甚麼穿衣服這麼簡單的事情,自己催八百遍也穿不好?
.為甚麼玩完的玩具從來不收,剛收拾好的屋子,轉眼他們就能弄得下不去腳?
.為甚麼自己已經很累了,孩子卻絲毫不體諒,一直「媽媽媽媽媽媽」無限循環,纏着要陪他玩?
我當然知道,身為父母的委屈。但也不得不為孩子們說一句:這些讓我們煩躁無比的事情,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都還只是孩子。
你覺得他們吃飯慢、走路慢,幹甚麼事情都得三請四請的,其實只是因為他們對時間不敏感,對你說的「快一點」也沒甚麼具體的概念。
你覺得他們為甚麼總沒個正形,走個路都東張西望,其實是因為他們對甚麼都感興趣。喜歡通過感官體驗來認識周圍事物,而探索的多,闖的禍也就更多。
相對於慢節奏的孩子,成人在工作、生活雙重碾壓下,任何事都只想快一點,再快一點,於是忍不住也催孩子快一點,再快一點。但卻忘了,唯有成長是不能催的,唯有養育是不能快的。
另一種是對自身育兒的高要求。
這種要求可能來自自身,也可能來自周圍的人。
比如習慣於照本宣科,看了諸多育兒文章,卻在孩子哭鬧時,還是一吼了之。沒辦法按照專家的建議養育孩子,不斷情緒勒索自己。
為甚麼別人都能心平氣和對孩子,而自己一點小事就能炸?
比如,周圍人認為照顧孩子就是媽媽的事,孩子出現任何狀況都是媽媽的錯。這些過度的要求都會造成媽媽的極度焦慮和壓力,導致媽媽們沉溺在追求自我/外在要求上,把養育當作一種工作,一種必須要做出業績的工作。
但大家都知道,養孩子和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永遠別想着完成啥KPI,因為孩子通常不會給你成果,只會給你後果。如果抱着有付出就會有效果的心態,去養育孩子,那最後得到的恐怕只有心態崩塌的聲音,以及對養育子女這件事,深深的倦怠。一旦深陷養育倦怠,必然會對孩子相看兩生厭和無法控制的煩躁。
而它也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容易導向錯誤的教育方式,破壞親子關係,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相關文章:孩子狂喊叫他「冷靜別哭」傷害雙倍上!這5話倒能讓他們逐漸平靜
我們該如何避免呢?
想要避免養育倦怠,我們需要搞清楚這3個問題:
1. 了解孩子正常發育規律
有時候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我們誤會了孩子的一些正常發育的階段性規律。
2、3歲任性
吃飯必須挨着媽媽,洗澡必須自己沖水;大夏天,非要穿毛衣,戴冷帽;手髒了不洗,並且故意當你面摸這摸那。管你是好言相勸,還是嚴令禁止,只要你稍微說一句,人家立馬開始嚎叫。
你以為是任性出了新高度?其實,只是秩序敏感期(執拗期)在作祟,這是孩子成長的一種表現,孩子通過外部秩序感知和理解世界。我們要做的不是阻止,而是儘可能地去允許。
7、8歲反抗
這個階段的孩子能說了,也有自己的主見了,所以,會明顯的不那麼服從管教了,常常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頗有一種「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霸總既視感。
3-8歲本就是孩子形成「自我」的時期,他們的「價值觀」、「性別認同」、「信念」等都在這一時間開始萌芽。他們還無法準確、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所以會格外地在意周圍人,尤其是父母對自己的評價。所以,常常出現你像小時候一樣開玩笑說「你怎麼這麼笨」時,孩子惱羞成怒。
這一時期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發肯定、讚美和欣賞,讓孩子關於勇氣和自信的心理訴求得到充分滿足,從而建立正向、積極的自我認識。
10多歲叛逆
10歲以後孩子會慢慢進入令人聞風喪膽的青春期。如果說之前的叛逆都是生理層面的發展,那到了青春期,孩子就要完成思想上的獨立。
這個階段,孩子會強烈地要求獨立,建立自我邊界,和父母拉開距離。總結起來,就是幾句話:
.「你別說了」
.「你離我遠點」
.「我的事我不想讓你知道」
不要覺得扎心。這是孩子從和父母共生,走向分化和獨立的必經階段。只有當孩子和父母慢慢分離,他才能更好地看見自己,然後再更好的看見他人。所以,要正向化孩子的行為,不要過度放大孩子的行為,徒增自己的焦慮。
任何事發生,都只意味着當下。對未來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大。當你不理解時,就在心裏自我安慰一下,正常規律,正常規律,不理解,但尊重。這事就好辦多了。
反觀我們的成長經歷,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模式,也不是全場高光美好,也有青春期的嫌棄、已婚後的依賴、中年後的理解啊。
相關文章:坦誠自己是極懶惰!網紅公開髒亂家居 強調「我是媽媽不是女僕」
2. 有些小問題,真的無所謂
當然,也不是說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正常的。
但成人尚且有不完美的地方,有很多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癖好,比如有人潔癖、有人邋遢,有人不愛吃菜、有人只愛吃肉,有人有起牀氣,有人熬夜,半夜才是主場等。怎麼到孩子身上就無法忍受了?
我建議,在發火前先問自己3個問題:
.這件事的發生,真的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嗎?
.這個物品、金錢的損失,完全超出自己可承受的範圍嗎?
.這個問題、習慣真的完全不可接收,非改不可嗎?
當你問完其實就會發現,到頭來也不過一句:其實這樣也沒關係。
歸根結底,就是容錯率高低的問題。你要知道,你不可能養育一個處處完美的孩子。童年時期,大部分的錯誤都不是錯誤,而是問題,甚至是一些無關安全、無關道德、底線的小問題。
對於這類,我們可以幫助孩子修正,但不能習慣性指責和否定。
3. 性格上實在無法改變的,放過自己
生孩子這事確實是一件比較玄學的事情。
一半的概率生出來的孩子會跟父母脾氣、秉性相似;但還有一半可能,生出來的孩子跟你性格完全相反。
比如一個秩序感很強的媽媽,偏偏孩子是一個散漫拖沓不拘束的娃,你喜歡任何東西用完歸位,他習慣用完隨手一丟;你討厭沒有計劃沒有掌控的事情,但孩子總會出現那個例外,比如一個做事雷厲風行,強勢的媽媽,偏偏孩子卻是一個佛系的主兒。
你想凡事做到最好,他覺得差不多就行;你講究事必躬親,他主打一個自己能不動就不動;還比如一個大大咧咧媽媽,對一個敏感高需求娃;你覺得有這麼嚴重嗎,他哭哭啼啼,沒完沒了;你覺得社交不就是一句話的事,他心理建設良久也邁不出這一步。
這種性格方面的不兼容,確實也會讓父母很難受,我們總是會忍不住想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期待去成長。希望他開朗活潑,遇人落落大方,做事有始有終,希望他果斷勇敢,不怕困難,不懼失敗。
但任何事都講究度,養育孩子也是如此。真正好的期待,是允許孩子在自己的跑道上,接納、肯定孩子真實的自己。哪怕真實的他不完美,存在很多問題,都允許他是他自己。
我常說,養育孩子是匹配,而不是修正。給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同的養育方式,這就是作為父母的修行。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生;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延伸閱讀,更多教育子女建議】
向孩子坦白感受也不壞!女孩決定最後一次埋身吃奶 媽媽不捨哭泣
【本文獲「CC爸媽」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