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AI能否取代家長擔當伴讀角色?真切親子互動成了解想法機會

撰文:小山
出版:更新:

近年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除了能夠透過人工智能進行繪圖和對話外,人工智能聲音合成也成為了一個熱門的應用。通過人工智能分析一個人的聲音,就可以衍生成模仿該人物的聲音,包括說話和唱歌等。早在幾年前,外國已經出現了AI奧巴馬、AI特朗普和AI拜登等人工智能人物,他們通常會翻唱經典流行歌曲或用於製作搞笑對話短片。最近,也有人在香港成功製作出模仿本地歌手尹光聲音的人工智能,並用這個人工智能翻唱其他歌曲,在網上引起了極大的回響。
作者:親沚媽媽

AI扮演閱讀夥伴角色

網民的熱烈討論當然有趣,但我更好奇這位屬於上一代歌手,現年74歲的尹光對於自己突然成為AI歌手會有何奇想法?尹光接受訪問時,記者問他對AI尹光的歌聲有何評價?他回答說,AI始終是電腦做出來的,當然沒有真人唱那麼好,聲線可行,但是肯定沒有「感情」,也沒有了他的獨特的「口語化」風格。

想不到他在訪問中的分享,竟然令我對AI時代的育兒理念有所啟發呢!事緣在數月前,我看過一篇由台灣淡江大學資訊系的教授們所撰寫有關聊天機械人充當兒童閱讀夥伴研究報告的文章,內文撮要了近年世界各地的學者如何利用AI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幫助兒童提升閱讀能力,一些大規模的教學實驗已經證明了學習者的參與度與整體閱讀表現,包括閱讀參與度成就感等有了正面的進展。我對聊天機械人扮演兒童閱讀夥伴的角色最感興趣。簡單來說,透過自然語言系統和AI聊天機械人本身預先載入了特定的領域知識,機械人便可以精準地回應小讀者的提問和跟他們互動。這樣,小讀者對書籍便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達致理想閱讀夥伴的效果。當時我在想:機械人無疑是現代老師的好助手和吸取知識的輔助學習工具,但是,它們又是否可以取替父母扮演協助孩子們學習過程成長的角色呢?我繼續去閱讀更多有關A I應用和家庭教育的文獻,嘗試找出科研人員有甚麼給父母實質的育兒建議。建議有很多,但大多都是關於怎樣識別機械人發放資料的真偽,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批判和團隊協作能力等來幫助孩子提升AI無法取代的能力等等。直至晚上當我坐在沙發無聊地看到網上短片,竟然被歌手尹光這句話有所啟發:「現在人們常說AI取代到人類,但說歌手已經無法可能取代了,AI始終是機器人,我們是有血有肉有感情!」

好一句「有血有肉有感情!」

機器人難跟真心比較

當記者追問真人尹光有沒有擔心AI歌手會取代他時,尹光堅定的回答:「大家喜歡我的原因是因為我的歌曲是諧趣和令人有輕鬆的感覺,而不是我擁有完美的聲線;記得以往我的真人表演常模仿新馬仔,那我會認為大家喜歡看我在台上真人模仿他,多過買飛去看一個機器場表演,感覺『死估估』的。機械人可能會給大家完美的演繹,但機器是預設的,沒有感情可言。」

對了,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就以早前提及過聊天機械人為閱讀夥伴為例,爸爸媽媽講故事的主要目的,除了想提高小朋友對閱讀的興趣外,最重要的是透過寶貴的親子時光,讓父母更了解兒童在學校發生了甚麼和心底裏有甚麼不懂表達的說話。記得有一次我和當時九歲的女兒伴讀《小王子》,當我們讀到小王子如何照顧他獨一無二的玫瑰花時,無意中發現女兒在落淚,原來小王子對玫瑰花的關係,令她聯想起和好朋友之間出現了的問題。女兒視好友Ellie為摰友,但她發覺Ellie最近常常跟別的女孩子玩耍,當時女兒只懂說她感到「不高興」,她看見Ellie和其他人玩耍時感到「不安」。幸好這故事時間,令我可以了解她和朋友之間的相處問題,於是,我便趁機會解釋她可以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要耐心地聆聽對方的原因,嘗試理解Ellie的立場。我們也要珍惜和其他人之間的友誼,甚至要正面地接受不同的變化,學習跟不同的朋友相處來建立更健康和積極的人際關係。我的女兒是一個不太會主動表達自己感受的孩子,伴讀故事是可以建立親子關係和了解孩子想法和感受的最好機會。

親子互動最真切

通過這樣的互動,我和女兒能夠建立更完整,更深層次的連結。這樣牢固的關係只有兩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親子互動才能完成的。在我們跟孩子伴讀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可以通過聆聽和理解孩子的感受,認同他們的情感和觀點。同時,不太善於表達內心世界的小孩,得到父母的肯定和理解時,多會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視和關注,並且增強了自信心。長遠來說,這小小的互動對於孩子們日後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如何與他人建立積極和健康的關係有着關鍵的一大步。

我們喜歡看現場的話劇、演唱會,就是喜歡真實的反應,觀眾和表演者的互動,當現場的演唱者唱到聲沙了,我們會鼓勵歡呼;當表演者在做一個難度高的動作時稍有失誤,我們會大力拍手以作鼓勵,表演者亦會感動落淚,多謝觀眾一直以來的支持。我們喜歡和珍惜的都不是「完美」的表演,而是有汗有淚的付出。

最近有報導AI智能和人類合作的合唱團和管弦樂團表演,但主題都是「人機合作」。大家也會好奇這新一類的藝術會為我們帶來甚麼衝擊,但是精髓還是歸功於人類怎樣賦予這些機械人知識,怎樣和它們協調,創作靈感來源始終是來自「不完美」的人類。

家人的「深層次」互動溝通技巧

最新研究的機械人能夠分析事物,甚至表達情緒。

這對兒童教育相當有利。例如,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育人員可以利用情緒識別技術來判斷孩子的情緒狀態,更準確地分析他們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繼而調整教育方式。其實,當這個技術能仔細分析出所有情緒譜上的情感,包括無奈、感動、心酸等複雜情緒,我也不會感到驚訝。情感問題的複雜性,不僅在於外露表情或是語境本身,還在於千絲萬縷的關係互動。

說到這裏,我才發現Whatsapp家庭羣組中有很多未讀信息,包括媽媽的留言:「下個禮拜我生日唔使陪我啦,你哋咁忙。」「咦,個電話就嚟又冇電?用咗三年都冇事㗎?你哋幫我睇吓有冇得救?」爸爸有另一個留言:「你哋知唔知最近屋企睇跌打喺邊度?」

你覺得兩位老友記是真的想知道答案?還是想子女們問候陪伴他們慶祝生日和帶他們去看跌打醫生呢?當中的「言外之意」和「深層次」的互動和溝通技巧,相信暫時都只會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才懂反應吧。

原題為「AI vs「有血有肉有感情」?「完整」和「完美」的分別」
《本文獲親沚媽媽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