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食療|懷孕期間出現便秘、抽筋?中醫分享3款食療紓緩不適
產婦懷孕時,在不同階段會遇上各類不適狀況,常見的有孕吐、便秘和抽筋。從中醫角度,食療及簡單運動均有助紓緩孕期產生的不適。以下為王曉新中醫師分享懷孕初期及中期的食療推介,以及孕婦懷孕期間需注意的事項。
(資料授權:王曉新中醫師 @amywong_ec)
懷孕初期(少於14周)
母體内的雌激素、黃體酮及催乳素會隨著懷孕期而急速上升,令母體成爲適合胚胎成長的環境,孕婦同時會因而感到不適,但多屬正常現象。
1. 噁心嘔吐、心口灼熱
為懷孕初期常見之現象,一般透過改變飲食習慣便可令情況改善。部分孕婦或會嘗試服用胃藥改善噁心嘔吐的情況,但王曉新中醫師提醒孕婦不應胡亂服用胃藥,在服用任何藥物前宜先請教醫生。
2. 便秘
王曉新中醫師表示,有約一至四成孕婦會出現便秘問題。孕婦可以每天飲8至12杯流質飲品,例如水、湯或奶,並多進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如麥包、蔬果及豆類。另外,孕婦可維持適量運動,例如散步和游泳,同時應注意避免亂服瀉藥。
按圖即睇懷孕初期食療推介👇👇👇
食療推介:黑芝麻蜂蜜牛奶
材料:蜂蜜30毫升、牛奶50毫升、熟黑芝麻粉20克(芝麻粉可自製或買現成產品)
做法:將蜂蜜和黑芝麻加入牛奶攪拌即可。每早空腹喝一杯。
功效:養血潤燥,對孕期、產後血虛的便秘都有效。
3. 尿頻
孕婦懷孕期間,母體内的腎臟血流量比一般增加1.5倍,加上孕期黃體酮令輸尿管的平滑肌鬆弛,所以尿頻常見於孕婦。
王曉新中醫師提醒,孕婦勿為避免尿頻而限制自己喝水或進食流質食物,因爲當身體缺乏水分,會增加患上尿道炎的機會。如孕婦出現尿頻、小便赤痛或小便有血等尿道炎症狀,需及早向醫生求診。
懷孕中期(14至28周)
由於孕婦懷孕期間,體内黃體酮增加令血管擴張,下半身會容易積聚水分。另外,胎兒壓迫到腹腔靜脈,會影響下肢血液回流,導致孕婦出現靜脈曲張、下肢水腫和小腿抽筋。
1. 小腿抽筋
孕婦晚上休息期間常因爲肌肉緊張導致小腿抽筋,繼而影響睡眠。王曉新中醫師建議,孕婦睡覺時不要將風扇或冷氣往自己方向吹動,讓下肢保持溫暖。飲食方面,孕婦可多補充鈣質和維他命,例如牛奶、雞蛋、小魚乾、豆製品、紫菜、堅果、芝麻和綠色蔬菜等。
孕婦也可以定期或睡前伸展小腿肌肉,減少抽筋現象。以下為王曉新中醫師介紹的兩款伸展運動及食療,以紓緩及預防孕婦出現小腿抽筋。
運動1
1. 站在距離牆壁一隻手臂的位置,約60厘米,將手掌平放在牆上。
2. 左腳向前踏並微曲,右腳伸直放在地板上。保持10秒,然後放鬆。
3. 換腳再做,整套動作重複3次。
運動2
1.坐著做。
2.首先伸直右腳,用長毛巾將腳掌拉向自己,保持10秒,然後放鬆。
3.換腳再做,整套動作重複 3次。
如坐著期間出現小腿抽筋,可以伸直小腿,腳掌上蹺。如處於站立狀態,便站立伸直小腿。若小腿肌肉仍持續不適,可嘗試按摩或熱敷小腿放鬆肌肉。
按圖即睇懷孕中期食療推介👇👇👇
食療推介:桑寄生補血茶
材料:桑寄生20克、炒白芍15克、紅棗3粒、片糖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加入300毫升清水,煎煮20分鐘,調味即成。可按口味需要加入雞蛋,適合每天飲用。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養血濡筋,預防抽筋。
2. 痔瘡
隨著胎兒逐漸長大,懷孕後期子宮也會漸大,增加腹腔内的壓力,導致出現痔瘡。如孕婦選擇自然分娩,亦會因爲腹腔内的壓力增加導致痔瘡增大,不過痔瘡通常一般於分娩後數月便會逐漸減退。有痔瘡問題的孕婦宜攝取足夠水分及進食高纖維的食物,以免便秘,同時應避免進食煎炸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孕婦也可嘗試於每天早晚做兩次縮肛運動,每次做30至40遍。
食療推介:槐花蜜
材料:槐花3克、蜂蜜適量(使用槐花蜜效果更佳)
做法:槐花略洗後,注入沸水250毫升,焗泡15分鐘,加入蜂蜜調味即成。可每天飲用。
功效:涼血止血,潤腸通便。
如情況持續逾1星期或出血量大,孕婦宜求診處理。
《本文內容獲王曉新中醫師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