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孩子家長易生内疚感 同路人分享標籤並不可怕 支援孩子最重要
不少家長得知孩子為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 簡稱“SEN”)時,會害怕別人標籤孩子,甚至自己不知覺標籤孩子,EmpowerWomen致力推廣和分享SEN家庭教養理念,成員Minnie和Angie將會一同分享教養SEN孩子的觀點,認爲標籤也可以是中性,有助為孩子提供適切治療和訓練方法。
(資料獲EmpowerWomen及愛初心慈善基金作授權認證)
有家長對標籤感羞恥 抗拒接納及治療
Minnie和Angie分別育有17歲和10歲的SEN兒子,Minnie認識很多家長,會害怕別人用SEN眼光看待孩子,「害怕被暗示小朋友較弱,或能力上不足,因而抗拒接受治療,或勉強將孩子送往主流學校讀書。」
不少人都對SEN存有負面認知,Angie舉例說家長聽到特殊教育需要,「就會覺得爲何我的兒子是『特殊』?」當這個社會看法被家長内化後,難免對標籤感到羞恥,甚至内疚。「 為何我的兒子會是這樣」、「是否我教得不好」、「是否我懷孕的時候食錯東西」等種種想法油然而生,繼而不願意接納孩子的症狀或診斷。
標籤也可以是中性 多尋找資料了解診斷
在Angie眼中,SEN的診斷是中性的,她分享自己會嘗試從研究出發,先認識不同症狀。「我要知道他們的某個症狀或特性,才知道怎樣照顧他,以及尋找相關資料或社會資源,譬如申請社會福利署的資助或訓練,或學校的學習支援。」
診斷對Angie而言是重要的,因可作爲有效指標開始為孩子尋找支援,以及取得資源,或讓專家知道小朋友有哪些症狀,幫助他們利用相關知識分析及提供建議,例如家長在家訓練的方法。
Minnie同意Angie的看法,因她兒子被評定爲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後,她藉兒子完全不能坐定這個特性,讓他參加三項鐵人運動。「早上五點起床游泳、踏單車、跑步,我完全做不到,但他們能夠做到之餘,也做得很好。」她認爲只要家長懂得了解診斷告訴我們的東西,並加以運用資源,就不會害怕標籤。
診斷有機會不斷演進 用心與孩子連結最爲重要
雖然重視診斷,但Angie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都會提醒自己不要過度認同診斷。特別在小朋友年幼階段,診斷期間醫生難以直接溝通,只能通過觀察,或跟學校與家長溝通取得資料。所謂「診斷」,很多時需待孩子歲數大一些才能確認。
隨着醫學發展,尤其在兒童方面很多新的心理或精神狀況或診斷出現。以亞氏保加症爲例,Angie表示自2013年起已被納入自閉症譜系的診斷。因此隨着孩子不斷長大,從醫學角度對孩子的診斷都有機會不斷演進。在善用診斷同時,Angie認爲家長別過分依賴,局限自己認識小朋友。
Angie回想孩子的成長過程,每刻都不斷長大,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家長需要用心與孩子連結,去認識孩子的需要,以及學習如何跟他們相處和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Minne則表示可嘗試保持客觀,抱持想更認識孩子的角度跟SEN孩子相處。
原條影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610744266627593
(資料獲EmpowerWomen及愛初心慈善基金作授權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