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罵中成長 催眠師憑身心靈修行修補關係:太多父母不懂表達愛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30多歲的謝稀如(Michelle)是一名催眠治療師,聲音明亮,說話時眼神滿是真誠,但原來Michelle有一個不快的童年,成長期間都活在父母的打罵聲之中,完全看不見愛。
成年後,Michelle與父親分開,以為遠離了施暴者便能重獲平靜,但童年的影響已植根心底,縱使高薪厚職,內心卻十分空虛。7年前,Michelle開始身心靈修行,明白父親當年的行為是有愛卻說不出,決定重修關係。她的改變,如漣漪般漫延,亦改變了母親和姐姐。
楊千嬅早前表示:「父母這條路,絕對不容易,一輩子,我也學習中。」Michelle現在明白爸爸的暴力也是從上一代學習而來,當充份理解,自然能接納修和。

(黃寶瑩攝)
小時候爸爸只會打和罵,他不會跟我聊天、談論學校生活,不知道我的學校生活,那時憎爸爸憎到想他死,甚至希望自己是孤兒。
Michelle

Michelle從小便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家庭,爸爸非常暴躁,小時候的溝通模式就是打和罵,任何可以拿起的東西都是兵器:「我們不會聊天、談論學校生活,他不知道我的喜好,總之一開口便是罵,從沒有認真對話。小時憎爸爸憎到想他死,甚至希望自己是孤兒。媽媽都會打罵,只是比爸爸少。」回想起來,Michelle說其實很怕大人吵架,對家庭充滿恐懼,更懷疑是不是因自己犯錯。

除了暴力,爸爸處事亦雙重標準,永遠只有他是對的:「例如當其他人忘了關燈,便會開口大罵,但如他忘了關燈,卻會反罵我們為甚麼不幫他關。」

因童年期缺乏身體上的接觸、擁抱,作為小孩,Michelle覺得很受傷,認為自己不被愛、不被重視,在放空活動或治療時,都常叫個案給自己一個擁抱。(黃寶瑩攝)

打罵形成惡性循環

小孩學習的不是大人怎樣說,而是學習大人的行為。Michelle在父母身上學到的只有暴力,故和姐姐的溝通方式亦然:「我們會用椅子對打。每人的行為都是渴求愛的反映,小時候不懂得說出口,沒有人教我們用適當的方法請求愛,惟有用惡劣的方式表達。」現在,Michelle為當時的家庭情況這樣解釋。

小學一年級我已經獨自上學,中學便晚晚與同學四處流漣,甚至逐個同學送回家,希望可以在外逗留長時間一點。
Michelle
與眾多青少年一樣,尖沙咀海旁是Michelle與朋友相聚的熱點:「我們很喜歡上第二層,但每晚十點便會鎖門,我們會爬過去,警察看到一群穿着校服的學生,便會過來查問。」(李欣愉攝)

小時候,Michelle家於紅磡寶石戲院附近,與學校相距約20分鐘路程,但她在一年級時已獨自上學、獨自外出,中學時晚晚與同學四處流漣。爸爸不知道她讀的科目,亦不知道成績,相對地Michelle亦不知道爸爸的的工作、在哪裏上班。記者問你應該很早熟吧,她說其實是被逼獨立:「他們不聞不問,亦不理會我的學業,沒有任何期望,亦不懂、不會栽培我們,說好一點是自由。」

長大後,Michelle仍然不戀家,甚至一年365日都不會回家吃飯:「我解釋不到,不回家已經是一種習慣,或許是潛意識抗拒家庭,朋友亦讓我有更多安全感。」

踏出社會後雖然工作發展很好,高薪厚職,但心靈十分空虛,每晚失眠、與男友亦是火星撞地球。
Michelle

與父親十年不聯絡

考上大學後,Michelle住進大學宿舍,順理成章地脫離家庭。至畢業踏出社會,經濟能力許可、有能力照顧媽媽時,便鼓勵她與爸爸離婚,從此便鮮有見面,十年來只在長輩的喪禮上見過一次。

工作上,Michelle可說是一帆風順,但與男友的相處卻是火星撞地球:「前男友的性格是爸爸一模一樣的,同樣暴躁和雙重標準,相處有隔膜,彼此亦不信任。」除了關係差,困擾她近20年的失眠亦讓她十分痛苦,飲鮮奶、做運動對她來說都沒有用:「我是運動健將,曾經因此而獲得獎學金,但對睡覺並無幫助。」跟前男朋友分手後,Michelle曾服用醫生處方的安眠藥,但失眠依舊。「那時候我開始學習冥想,關注身心靈方面的資訊,開始修身修心,亦因此而決定辭職,成為一位催眠師。」

在2010年開始,Michelle開始自我修行,每天冥想、內觀,修行讓她的直覺變得敏銳,亦產生慈悲心(對人事物懷有不忍之心):「2012年,我突然覺得爸爸會自殺,便重新聯絡他,約他出來吃飯,但見面後他第一句話卻是『睇下我死得未?』以前的我或許會立刻拍檯走人,但當時我回答『我只是關心你』。」

原來爸爸只是不懂得表達愛,當時他已用他認為最好的方法愛我們。
Michelle
生命中沒有偶然,只有必然。Michelle一直不知道小時照片放在哪裡,上星期卻見到放在櫃中,認為是媽媽打掃時搬了出來。雖然對照片沒有任何印象,但看到和爸爸親蜜的動作,也覺得感動。(受訪者提供)

重新認識爸爸

疏遠十年後重新連結,Michelle重新認識蒼老的爸爸,才知道他的往事:「現在知原來爸爸曾經改名、小時候住在哪裏、曾經養狗。」更知道爸爸的童年亦過得非常不愉快,爺爺嫲嫲亦不懂得表達愛、常經打罵,甚至用鐵鍊把他鎖在家。「說到童年,爸爸說『你地當時已經好好啦』,才明白在他的角度,已經用了他認為最好方式愛我們。」

Michelle引述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理論,每人都有戀父或戀母情結,當這份情意結未能有父母身上實踐,這份渴求便會轉移,期待在他人身上尋到相似的連結,否則便一生都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或擁有,造成惡成循環,影響長大後的戀愛、婚姻或家庭關系。故Michelle成年的遭遇,都與她的原生家庭(父母)有關。

「生命中未完成的課題會不停重複,愈抗拒卻愈持久的在生命中出現,好的卻過濾掉,這便是吸引力法則。真的神奇呀,當我和爸爸修和後,像前男朋友般的大男人不再走進生活,亦不再覺得他們有魅力。」

當接受及包容爸爸的短處後,Michelle與家人都慢慢改變:「因為脾氣變好,和姐姐、媽媽的關係亦不斷改善,現在會刻意安排時間與媽媽外出吃飯,過往她看到冥想,以為是邪教,怕我走火入魔,哈哈。」最大改變的,應該是爸爸:「他現在會傳訊息說掛念我們。」

踏出第一步 與家人重修關係

在記者的請求下,Michelle回家找出塵封多年的童年照片,雖然一點記憶也沒有,但仍讓她十分驚訝。「曾經以為自己在沒有愛的環境成長。」照片中Michelle和爸爸相附而站,一個搭膊頭,一個攬腰,中間沒有一個罅縫,雖然她對照片沒有一點印象,但現在也可重塑遺忘了的記憶。

理解接納癒合是美好的,但踏出第一步也是需要勇氣。「很多父母不懂得表達愛,過往亦沒有學校、課程教人如何做父母。寬恕父母其實是寬恕自己,容許自己擁有更美好的生活。」Michelle這樣說。一個人的療癒,亦是療癒整個家庭,更是避免組織家庭時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