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正向管教以非暴力方式育兒 家長:除了打原來還可以講道理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為了提高父母及照顧者對正面管教的知識和技巧,及改善親子間的溝通和關係,有機構特別舉辦正向管教的活動,以家長為對象,在一連十堂課中學習怎樣建立一個互信、安全及尊重的環境,讓小孩健康地渡過童年。導師莊慧雅(Kit)認為家長們未必想打罵小孩,只是對育兒概念認識不多。

「正向管教在每天」課程內容由國際救援組織構思,由52個國家驗證及實行,救助兒童會把教材本地化後在香港推行。

這個由救助兒童會舉辦的「正向管教在每天」活動,在堂課中向家長灌輸正向管教的育兒方式。正向管教又稱非暴力溝通,意即尊重小孩的權利、以兒童的權益為最大目標的管教方法,及不使用任何侮辱性的懲罰。「家長未必是犯錯,而是情緒上難以控制,一觸及火位便容易爆發,及用傷害、侮辱性的言詞和行為抒發。」Kit表示錯誤的管教方法會帶來不少壞效果,例如情緒、社交、行為上會有各種問題。「如經常被打罵,小孩會積聚很多負面情緒,他們會選擇與人疏離、脾氣暴燥,怕犯錯而不敢嘗試新事物等等。」

何謂正向管教?

根據國際兒童公約,正向管理指尊重兒童的權利為主,例如參與權,生存權和發展權。
以兒童的權益為最大目標的管教方法,所說所做以此為大前題,希望所有小孩都不會受到暴力對待。
不使用任何侮辱性的懲罰。

俗語說虎毒不吃兒,Kit認為很多家長都不認識打罵以外的教養方法,才傾向使用最直接的打罵:「如果家長認識到打罵、侮辱性懲罰或體罰會造成深遠的傷害,往後再用的機會就會減低。」正向管教鼓勵用暴力以外的溝通方法,例如用言詞,傾談的方式,不但能解決,效果或許更好。

保持中立,不先下判斷

正面溝通其中一個要素是的了解小孩的想法和感受,Kit指出可先描述實況,然後表達自己的感受,待小孩打開心扉後再商討問題:「例如放學時看到小孩垂頭喪氣,可以說『你看起來很不開心,老師同我講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我都知你很傷心,媽媽見到也很難過,好擔心你在學校的情況,你有沒有受傷?』」Kit指出溝通時家長不應下任何先入為主的判斷,先判定小孩是否有錯,才能讓小孩有「爸媽跟我同一陣線的感覺」,不會築起防線。

課堂上提及的其中一個管教技巧為「長頸鹿卡」,意即鼓勵家長要像長頸鹿一般,能俯視整個情況,客觀地處理事件;而且強壯的心臟亦可包容一切。她回憶一位媽媽很想在生活中應用,卻經常忘記,一天女兒回家時表露不悅,該位媽媽說「你好似唔開心喎」。晚上睡覺時女兒忽然流淚,更表示「好像從來沒有人明白我的感受」。

郭先生和郭太太。

郭生和郭太的女兒現年一歲半,雖然女兒年紀還少,還有牙牙學語,但日常管教上已遇到不少困難,「作為家長,教小朋友的技巧足夠嗎?這是沒有標淮答案的,倒不如先裝備自己。」郭太形容女兒性格心急,在遊樂場玩時經常打其他小孩;又或不願回家,在街上扭計發脾氣。過往郭生受傳統教育影響,只會用打手、打屁股或大聲喝斥的方法來管教。「在溝通不到的情況下要阻止女兒的錯誤行為,只能用傳統方法,沒其他了。」他記得一次女兒在酒樓飲茶時把玩玻璃,為避免她受傷,郭生只得用力打她的手,讓女兒因痛楚而不再玩玻璃杯。

參加正向管教活動後,郭生除了學到各種溝通技巧,亦明白到要先理解小孩想法,再跟小孩商量來達成共識。郭太回憶兒時的社會環境不同,父母只顧溫飽,沒有養兒概念,即使自己被父母傷害心靈也不能責怪他們。郭太不希望女兒跟自己一樣,因此來上課。「我們是住劏房的,有人會說『哇你地住咁窄嘅地方就咪鬼生小朋友啦,生咗咪害死佢』,難道小孩住在很寬敞的地方,就代表很幸福嗎?做家長應該滿足小孩心靈上的需要,還非一味滿足物質上的需要?」

課堂最後,Kit(紅衣)讓參加家長說出對未來的期望,有家長說「繼續給小孩提供愛」,說後便把手中的繩球拋給別人,當輪一圈後,便會營成一個網,一個以愛來建立的保護網。

Kit認為所有行為轉變都從覺察開始,當意念變成想法、信念,繼而變成行為、習慣,小意念就是大改變,「每天真實上戰場、面對生活壓力的是家長,從懷孕至今都會遇到很多困難。」教育是一場持久戰,或許嘗試少些批判,少些指責,多些回應和安慰,與小孩共同成長也不是難事。

正向管教小貼士:
1:切身處地,理解小孩的處境和心情,以同理心溝通。
2:少批判和主觀感受,避免讓情緒牽引想法,影響表達客觀性。
3:讓小孩說出感受
3:給予回應、安慰、支持,讓小孩感到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