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教育成功秘訣】7歲前先玩再說!但不等於讓孩子隨意玩耍

撰文:嬰兒與母親
出版:更新:

孩子呱呱落地後,身為父母的我們似乎就習慣性的思索着,該給孩子什麼能力?如何讓他們贏在起跑線上?似乎唯有如此,孩子才得以立足於動盪不安的未來。如此「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養心態,究竟會令走在這條成長道路上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重視競爭的教育方式】

注重學歷和競爭的考試本位教育會對孩子成長造成負面影響,按圖看看台灣與芬蘭的比較▼

+10

【先「玩」再說的學齡前教育啟示】

當全球化成為一種趨勢,除了國際間的合作關係變得密切頻繁外,各國之間的競爭也越趨明顯,因此學齡前幼兒從基礎能力到各式才藝的學習指標,便成為爸媽育兒過程中甚為在意的一件事。讓我們回歸到教育的本質來看,學齡前教育的最大意義,絕不在於孩子對於正規教育學習的效率,也非藉此檢視他們學習數字、閱讀或寫字的能力,而是讓學齡前的孩子以透過玩樂的方式來學習,如此作法的關鍵原因在於:

先「玩」再說的教育能令孩子保持快樂、發掘潛能和個人興趣,又不會減少學習欲望,按圖看看清背後的原因

+7

【「Y世代」父母的教育態度】

讓孩子適性選擇自己想要走的路是教養孩子最理想的方式,但基於爸媽對於孩子的關愛與重視,我們很難不對孩子保有一份期許,甚至希望孩子的未來都能夠走在自己心中所設想的康莊大道上。因此當面對孩子不同階段的決定、表現,與自己心目中的期待有所落差時(如:求學階段時的成績不達標準、對於未來人生志向的選擇與家長不同等問題),身為父母的角色應該要保有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才會是對於孩子而言最佳的方式呢?

父母應該鼓勵而不是主導一切,按圖看看教育孩子的4點正確態度▼

+9
世界如此寬廣,人生的道路也很漫長,未來對於孩子甚至是我們而言,絕非是一道是非題,而是一道能夠自由發揮的申論題。我們該讓孩子習得的能力,應該是閱讀習慣的養成,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以及獨立思考批判的能力,而非只是考卷上的滿分選項。

李明洋
現職:高雄立仁武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經歷:桃園市立成功國小教師
專長:特殊教育

黃柏嘉
現職: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心理師
學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經歷:新竹教育大學諮商中心專任心理師
專長:Adler取向親職教育、兒童輔導

張靖敏
現職:聯合心理診所兼任心理師
學歷: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經歷:受害者家屬保護協會、衛生局、高中慈暉班兼任心理師、育幼院駐院心理師、大學、高中職、推廣進修部講座課程講師、大專校院專任心理師
專長:人際互動與溝通、情緒與壓力管理、生涯規劃與自我探索、 情感與關係相關議題、表達性媒材運用、親子溝通與諮詢

【本文獲「嬰兒與母親」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