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學 學放手 媽媽鼓勵提供自主玩樂空間:這是小孩的營養
稍早前舉行的賽馬會不一樣教育節體驗日請來了不同範疇的專業人仕,分享各種傳統教學以外的學習方法,惟獨其中一節是由四名小學生David、Sky、Eden和Jasper擔任主持,示範自製的玩具,與觀眾一起同樂。這四位小學生的共通點其一是來自同一所小學,其二是他們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小孩的玩樂空間。四位媽媽都認為玩樂是大人和小孩的「必需品」,除了抒解壓力,過程中亦能訓練EQ(情緒智商)和IQ。同時,家長亦要懂得放手,小孩才能享受真正的自主玩樂時間。
攝影:朱潤富
平台中,四位小孩各自帶領參加者試玩自己設計的遊戲,Eden設計的是「神奇口擘擘」,只要把一張白紙摺兩摺及畫上圖案,便能創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合上時是可愛的多啦A夢,拉開則變成滿口尖牙的機械怪獸,讓人不禁期待畫裡藏著甚麼秘物;而Jasper則利用氣球、廢膠樽和小球設計出「刺激可以彈返嚟」,把氣球和廢膠樽合體造成「空氣炮」,再把小球彈去指定地方,雖然玩法簡單,但操作卻不容易,讓大人小孩都玩得不願離開。
Sky設計的則是現時十分流行的Marble Run遊戲,他利用背後面積十分大的玻璃牆,與參加者把紙皮、廁紙筒等砌成「兜兜轉轉滑珠道」,把珠子從上方混到地上。但由紙製成的滑珠道效果未必如理想般順利,珠子不是中途掉落,就是「飛出界」,但一眾參加者都毫無氣餒,不斷修改和嘗試,最後珠子成功落到終點時,大家都不敢鼓掌慶祝;David示範的則是「桌上方格相撲手」,把透明膠片或紙摺成正方形,再加上有助前進的飲筒,和有攻擊作用的牙籤,便成為十分具個人風格的相撲手!二人各自把相撲手放到桌上再用口吹一吹,便是一場激烈的相撲比賽,小孩對戰後不論輸贏,都急不及待改裝自己的相撲手,讓它變得更厲害!
四位小孩的媽媽表示,今次示範的遊戲有些是學校功課,有些是小孩日常都喜歡玩意。他們都來自短命小學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David原本就讀自然學校,媽媽Grace指轉到堅樂第二小學後,玩樂空間相對較少,因此有放學後先到公園或操場玩一會才回家的想法:「後來結識到數位有相同想法的家長,我們會帶不同玩具,誰人先到就先玩,後來便開了『放學後操場見』群組。」而Sky的媽媽Eva則直接地說:「因為我地都好想玩!」
玩樂是人的自然需要
「其實零至九十九歲都需要玩,就等於大人放工後需要鬆一鬆,這是很自然的需要,而非『覺得小孩需要玩』。」Jasper媽媽June指出小孩每天在學校要上很多堂課,自主空間較少,因而戶外自由玩樂時間十分重要。「我們重視玩,更要自由玩,是有空間、自主性的玩樂。最初甚麼都沒有就玩手指,有紙就摺飛機,手上有甚麼就玩甚麼。」
放手學,也學放手
雖然是自由玩樂時間,但這亦是學習時間,Eden媽媽Selina表示遊戲時會有各種狀況發生,例如紙飛機卡在樹上,好朋友因為爭玩具而反面。當小孩發生狀況時,家長或會急於協助解決,但她們則認為家長要學會放手,這才是真正的自主玩樂時間:「小孩會想出很多瘋狂的解決方法,他們要去思考不同方法會有何後果、能否成功,這些都是很珍貴的過程。」Selina指通常家長們會坐在一旁聊天,讓小孩自行學習解難,如非弄至頭破血流都會隨他們。
Eva媽媽回憶Sky一次想用Lego砌一部升降機,思考了兩個多月,然後在兩星期內砌成,「我本來覺得不會成功,他每天回家都嘗試,用不同方法改良,最後他真的成功了!最厲害的是他用原子筆裡的彈弓放在升降機底部作卸力,讓升降機跌落地時不會撞散!好正,就像奇蹟!他簡直是我的偶像!作為媽媽,這時只要欣賞他的成果,問問怎樣做的?為甚麼不會難,父母所表現的興奮,已能讓小孩繼續有動力繼續創作。」
玩樂是成長的營養
相信沒有人會質疑放鬆的重要性,June指出小孩的創意需要空間,這包括時間和物資,但現時很多父母都是雙職家長,缺乏額外時間陪小孩玩耍,June則認為這應該是重質不重量的:「即使每日只能撥出十五分鐘,但如這十五分鐘你是專心地跟小孩聊天、陪他遊戲,這短短的時間也有很大影響,或許小孩碰巧在學校積了怨氣,這十五分鐘則能幫他排解。」相反,如果爸媽只是人在心不在的在一旁玩手機,小孩就只會記住媽媽永遠只看著電話。透過體驗日,希望參加的父母能感受玩樂的重要性。
Grace則認為玩樂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鼓勵長輩擔任陪玩角色、與傭人協商設計玩樂時間,又或選擇一間有遊戲區的補習社。「這視乎家長有多重視玩樂,這是小孩的營養,即使爸媽不能親自陪伴,只要把玩樂的優先次序放在較高位置,便總會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