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壓力有害無益?專家指懂利用反能助子女成才
「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在大部分人的印象裡,壓力對身體有害,但臨床心理師李雯怡卻認為,「壓力」是個雙面刃,將壓力轉化成動力,有效使自己增值進步。所以,當遇上壓力時,不是逃避,而是應該學會與壓力「共處」!
當壓力無法承受時
生理:孩子會產生頭痛、胃痛、失眠等生理現象,免疫力也會降低。
行為:不願與他人接觸,喜歡獨處,經常會有暴力行為,比如經常對周圍的夥伴拳腳相加。
情緒:情緒波動變大,容易產生悲觀心理,對自己缺乏信心,對所有事情缺乏興趣。
性格:孤僻、偏激、不合群;考慮問題時思路狹窄。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辨識能力還未臻成熟,若在這時施予壓力,將對他們產生不良影響。
兒童自我要求高,在追求當個「滿分孩子」的路上跌跌碰碰,壓力萬分。馬來西亞大學精神醫學專科副教授黃章元認為,生活在節奏緊張的現今社會,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壓力,重點在於每個人的壓力承受能力、適應力和處理的方法。此外,年齡、性別、生活環境也是因素之一。
壓力既然逃不掉,就得面對它。我反而要說:「謝謝壓力」。我們要利用壓力來臨的機會,鍛煉自己、增加歷練。
他續說,隨著時代發展,現代人面對的壓力愈來愈大,陷入精神困擾的人也愈來愈多。目前他處理的案例中,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因為課業而造成的壓力,這也顯示,現代孩子所承受的負擔已越來越不能忽視。他說,當一個人的壓力超載時,便會陷入憂鬱症及焦慮症等精神困擾問題,嚴重者會精神失常。
黃章元表示,壓力過大不僅對個人,還會對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他鼓勵人們應該對壓力有所了解及防範。越早解決,就能越早防止對其他方面的負面影響。
家長先理解再面對
孩子各式各樣,臨床心理師李雯儀經常接觸因壓力而產生情緒、行為偏差癥狀的孩子。「很多時候,我發現在家長、老師眼裡的『偏差行為』,其實是『壓力行為』。」她舉例,壓力過大時,孩子會有封閉自己(自閉)、行為衝動(過動)、產生暴力傾向或沉迷於網路遊戲、拒絕上學等行為。這些孩子如果沒有用對的方法去引導,往往會使狀況持續惡化。
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壓力,我們沒有辦法去選擇承受哪一種壓力,但是我們可以決定,用哪一種方式去面對壓力,解決壓力。
「在陪伴自己小孩的過程中,我才了解孩子長大的過程有多麼不簡單,孩子們最需要的愛,是能被父母所理解。面對孩子的問題時,首先家長要理解孩子所面臨的壓力。」她建議,家長可適時安排休閒活動,例如運動、聽音樂、玩遊戲、旅遊,只要是能讓孩子感到愉快的活動,都有助於讓緊繃的身體得到放鬆,幫助減輕孩子的壓力。
除了認清壓力來源,也要適時給孩子鼓勵,改變他們對壓力這回事的看法,避免孩子以不正當的行為如躁憂、暴力等等來宣洩壓力。
壓力大,父母是元兇?
黃章元及李雯怡異口同聲表示,現代孩子的抗壓能力,可能不及從前的孩子。他們認同,現代孩子的抗壓能力逐漸下降的導因是,家庭的教育和訓練模式讓孩子成長過程的道路都走得非常順利,導致他們日後無法獨自處理問題。
「孩子都應該要有能力承受得了小學課業上的壓力,要不然將來出社會壓力更大,到時候怎麼辦?」李雯怡表示,現代父母在任何問題上都協助孩子解決,導致孩子的抗壓指數降低,一旦孩子日後在外讀書,面對課業、感情或生活壓力時會束手無策。所以,家長必須讓孩子從小就學習面對現實,讓他們在失敗中學習,使孩子更具抗壓性且更能面對挑戰。
在李雯怡看來,孩子需求各有不同,父母需要聆聽他們的失意或沮喪,在孩子發洩了自己的情緒後,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問題所在,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所有的事情,家長都可以幫得上忙,孩子的問題,他們自己能解決最好。壓力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試著讓孩子學會應對新變化的能力。」
非能力所能及,就該學著放手
家長怎麼協助孩子學習面對壓力?李雯怡認為,必須要先從了解孩子的個性做起。「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非常緊張,神經比較細膩,只要有一點點的壓力和批評,他就會看得很重。」也有一些孩子對新的挑戰和變化很敏感,情緒反應也比較大,但是有的孩子卻能很好地承受壓力。
對於敏感型或依賴型的孩子,調適壓力的最佳方法,是讓他學習建立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說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語。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必須克制,不要相比、不要強加外界的觀點給孩子,而要鼓勵孩子建立自己的想法,並欣賞、支持孩子的想法。
依據個性 調適壓力
有些孩子比較任性,常常只看到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這類孩子在傷害自己的時候常常是因為一時的衝動,或是出於一種洩憤和逃避。這時候,李雯怡建議,家長可幫助他拓展視野,讓他了解,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人在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思考。
因此,李雯怡認為,因人而異地傳授給孩子一套適合自己的壓力排解法是非常重要的。她也說,如果孩子要求你替他們找尋答案,家長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分析事情的原因和結果,再由孩子自行決定。
黃章元身為人父,也曾接下無數孩童精神問題案子。他表示,孩子所面對的壓力,除了源自學業,也包括了人際關係或社會,即父母對孩子的期盼,而壓力可能引發情緒障礙,如憂鬱、容易生氣、想不開、吃不下及睡不著等等。
黃章元分享,由於孩子不能明確地向家長傳達他們所承受的壓力,所以父母就要從孩子、描述時的語言和表情等方面來判斷孩子的心情。他舉例,如果孩子常常用一些消極的詞彙,諸如「難過」、「討厭」、「害怕」、「生氣」,或者是看起來陷入到一些負面的情緒裡,如「難過」、「失望」中時,家長就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孩子雖然會常常改變說法,但是想要傳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不僅如此,黃章元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份責任計畫,這對於那些過分強求自己提高成績或是責任心太強的孩子有好處。家長要幫助孩子確定力所能及的目標,讓他們明白必要的時候需要放棄一些事情。
培養孩子耐壓能力
有些壓力成就孩子,有些壓力毀了孩子。如何提高孩子的耐壓能力,可由以下幾點著手:
1. 在適當的時機釋放情緒
孩子無法選擇適當的時機表達情緒,因此常見他們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建議家長每天睡前與孩子談話,讓孩子表達今天的各種情緒,協助孩子做正確的情緒管理。
2. 不逃避問題,家長以身作則
家長遇到困難時,如果採取逃避的態度,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如果家長不小心「犯規」了,也該誠實向孩子解說,這樣不僅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挫折,也讓孩子由衷地對父母有所尊敬與服從。
3. 放手讓孩子做
李雯怡表示,現在的父母,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安排妥當,會讓孩子失去很多嘗試和解決事情的機會,久而久之,遇到壓力和挫折就會束手無策。多鼓勵孩子去做,父母只要從旁觀察,在適當時候給予鼓勵或協助,這不僅讓孩子從錯誤中獲得成長,也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做得到的!
4. 十五分鐘優質陪伴
在這15分鐘內,並非一起觀賞電視,或父母與孩子坐在一起,一人看報紙,一人做功課,這些都不是陪伴。李雯怡說:「所謂的15分鐘優質時間,是指互動性陪伴。即使是雙薪家庭,父母也可以輪流撥出15分鐘陪伴孩子,與孩子說說話。」
5. 相信孩子是優秀的
「沒有壓力的教養方式,但事實上也是隱藏著無形壓力。」李雯怡建議,父母要對子女抱持高遠但開放的期待:你要努力,我由衷相信你可以非常傑出優秀,但是要在哪個方面優秀,這就交給你來決定。
【本文獲「馬來西亞東方網」授權轉載,原文:【現代兒童壓力特輯(三)】別逃避,與壓力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