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香港教育像工廠 只追求精英制 媽媽:教育唔應該得一個標準
假如孩子告訴你,他將來想做一位髮型師,相信大部分媽媽,劈頭第一句便會說:「將來當然要做醫生、律師,總比髮型師好!」但陳麗芬(Ada)這位媽媽卻有點不同,聽到女兒說出這個志願時,她不單沒有打沉對方,更支持她的想法。「我覺得做髮型師很好,冇可能個個都做醫生,社會總需要有髮型師,父母眼光要擴闊一點。」
她既是一位育有兩名女兒的媽媽,同時也是一位小學老師及編劇,作為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眼見家長及學生在教育制度下承受巨大壓力,有感而發寫成舞台劇《廢胎》,帶出精英主義盛行之下,家長被迫扭曲的教養觀。
攝影:黃寶瑩
場地:Little Break Coffee & Kitchen
香港學童及青少年自殺問題嚴重,為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推出新法例,規定所有懷孕女性必須檢驗胎兒的學術天分,通過這種早期篩選,父母可以避免誤生廢胎,減少浪費資源……
這是來自《廢胎》的劇情,故事看似荒誕,但Ada覺得這並非不可能的事:「現在的社會講求精英制,成個精英主義社會發展到極端,這是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於直資小學任教的她,眼見香港教育充斥着功利主義氣氛,希望透過自己寫的劇本,讓觀眾反思。「其實家長並非壞人,所有父母也是為子女好,但卻會不自覺地忘記他們也是人,不是一塊石頭,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作為媽媽的她,經歷女兒升小,讓她有更深及貼切的體會。
在三年前,大女Isabel要考小一,後來成功獲Ada任教的小學取錄,升學的路看似比其他人順利,「我們算是幸運,但我看見身邊的朋友為考小學而頻頻撲撲,不停要去考學校,最終又滿手waiting list,家長真的很無奈。」女兒雖然在一間不錯的小學就讀,學校主張多元智能及愉快學習,理應不難適應,但女兒卻有點吃力。「她在功課、學習也跟不上,我每天放工之後還要花很多時間跟功課,我們大家也辛苦。」
不外補不催谷
雖然女兒成績不太理想,但Ada從沒想過要她外補,更沒有催谷她,覺得只要女兒盡了力就夠。後來細女Scarlett也入讀同一小學,但跟姐姐明顯不同,很快就適應下來,也讀得很開心。「兩姊妹在同一家庭下成長,讀同一間幼稚園,但原來可以有這樣大的差別,也令我明白這是錯配,大女的性格根本不適合這種教育模式。」觀察了兩年時間,Ada最終決定為女兒轉校,轉到西貢的華德福學校,為了方便照顧,就連細女Scarlett也一同轉校。
在沒有功課的壓力之下,Isabel可以有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如畫畫、看書,學習動力比以前大。「以前因為成續不理想,令她很不開心,也沒有自信心,現在看到她會經常笑,比以前更開朗。」Ada覺得教育最大的問題是錯配,夾硬將女兒在一間不適合的學校讀書,只會打擊她的自信心,大家也辛苦,她坦然「勉強沒有幸福。」
教育制度只求精英
她覺得在香港無論是學生或是家長,也要面對很大的壓力。「今日香港教育,愈來愈像一間工廠,只講求精英制,產品達標買家滿意當然好,但「次貨」卻被廠家有意無意之間遺忘了。」Ada覺得教育不是只有一個標準,每個人也有自己的長處。「我相信上天是公平的,我經常跟家長說,學生在某方面很差,但他一定會有另一樣叻的,但要我們父母花時間一齊去搵,可能並非學術上,而是其他方面,如跟人合作、溝通方面很強,不要少看這些,這跟學業是同樣重要的。」
舞台劇令家長有共嗚
她更以《動物學校》的故事比喻現今的教育制度,她指學生有如不同的動物,各自也有不同的長處,「無奈教學制度只教他們爬樹,不懂得爬樹就覺得他沒有用,這樣很不公平的。」Ada希望透過劇本,將現象從舞台上演繹出來,令大家反思,兩年前構思了《石頭記之誤墮現代教獄》,故事主要圍繞考小一的問題,劇中的媽媽承受不了壓力而企跳,最後被丈夫勸回,當時不少媽媽看後也哭了,很有同感。其後再構思到《廢胎》的劇本,而此劇更奪得三地及香港區最佳劇本。
她期望以自己有限的能力,提醒學生和家長,社會不是單一化,讀書更不是一切,人是可以向多方面發展的。「我期望大家將眼光擴闊,現在整個社會只有樹,又要迫他們去爬樹,而我相信社會不會只得樹。」
延伸閱讀:【另類教育】香港首間華德福小學:學術與身心兼備的愉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