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明朝人把雞蛋作為陪葬品 還發明出美味蛋料理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人類食用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直到今日雞蛋依然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食材,一顆小小的雞蛋就能變化出上千種料理,不僅好吃也十分有營養。
在烹飪器具製作技術越發成熟的明朝,不僅有把雞蛋作為陪葬品的習慣,還發明出各種美味的蛋料理,如皮蛋、茶葉蛋,至今都是民眾熱愛的美食之一。

圖為四川省廣安明代古墓出土的穀倉罐,可以清楚看到罐內裝有穀物,正中間還放着一顆雞蛋。(新華社)

日前四川省廣安市政府在進行水庫與河川整治工程時,意外發現明代古墓。考古人員在該墓發現共17件文物,有瓷碗、青銅簪、銅鏡等,其中最為特別的是穀倉罐。陪葬的穀倉罐又名「魂瓶」,代表墓主靈魂的寄託物,罐內盛放穀物則是自漢代以來的習俗,代表死者對於五穀豐登、多子多孫與長生不死的嚮往。驚人的是,此次發掘的穀倉罐內竟然放有外形完好的雞蛋,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廣安博物館館長介紹,目前中國考古出土雞蛋的案例僅僅只有兩件,一是貴州習水黃金灣遺址,發現用泥土包裹的漢代雞蛋殼,另一個是江蘇溧陽上興鎮土坑墓,發現已鈣化的春秋時期雞蛋殼,而如今在廣安明代墓所出土的雞蛋實屬相當罕見。

除此之外,中華飲食到了明代開始變得更為豐富,由於烹飪器具製作的進步、城市經濟的發展與市民文化的繁榮,創造出影響至今的燦爛飲食文化,今日許多耳熟能詳的歷史名菜大都誕生於明代,如金陵叉烤鴨、順德菜、蟠龍菜等,歷經歲月風塵,仍然讓人食指大動,更不用說誕生於明代的平民美食:皮蛋與茶葉蛋了。

黝黑光亮的皮蛋,因為帶有特殊味道讓許多歐美人士不敢嘗試。(網絡圖片)

關於皮蛋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可以確定應是在明朝時發明。相傳在明代泰昌元年(1620年),江蘇吳江縣有家茶館,生意相當興隆。店主習慣將泡過的茶葉倒在爐灰中,店裏養的幾隻鴨子愛在爐灰中下蛋,拾蛋時難免有遺漏。有次店主在清除爐灰時,發現不少漏撿的鴨蛋,剝開蛋殼,發現裏面黝黑光亮,還有白色的花紋,這就是最初的皮蛋。

明代學者、科學家方以智(1611-1671年)所著的《物理小識》有載較為詳細的皮蛋製作方法:「池州出變蛋(皮蛋),以五種樹灰鹽之,大約以蕎麥穀灰則黃白雜揉,加爐炭石灰,則綠而堅韌」。方以智認為,使用不同的炭灰,會讓蛋產生不同的化學變化,而形成不同的改變。

早餐來一顆香氣四溢的茶葉蛋,是現代人的習慣。(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至於如今經常被內地網民拿來調侃的茶葉蛋,其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不過至少明清時已經有了這道平民小吃。有學者推測茶葉蛋可能與過去立夏鄰里相互贈送的「七家茶」有關,明代詩人田汝成(1503-1557年)所撰寫的《西湖遊覽志》,就有記載這項習俗:「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諸色細果,饋送親戚比鄰,謂之七家茶」。且在長江以南的地區,過去每逢立夏都有吃雞蛋的習俗,學者推測可能當時人們把雞蛋放入七家茶中煮燒,而發明出茶葉蛋。

清代文人美食家袁枚(1716─1798年)在《隨園食單》一書中,也曾收錄當時茶葉蛋的做法:「雞蛋百個,用鹽一兩,粗茶葉煮,兩枝線香為度。如蛋五十個,只用五錢鹽,照數加減,可作點心」。點兩柱線香的時間,取決於線香的長度,基本煮茶葉蛋要入味需要花兩個小時以上。不過現代所熟悉的加入八角、桂皮、小茴香等香料煮成的五香茶葉蛋,則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才改良出來。

無論是引起兩岸話題風波的茶葉蛋,還是歐美人士望之卻步的皮蛋,又或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千年大哉問,蛋料理的豐富多變,至今仍吸引大眾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