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吃蔬食種中藥 吃素養生風潮從哪個朝代開始?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每到歲末年終之時,總有各式大魚大肉一飽口福。雖然好吃,但是大量的肉類、糕餅等高油質、低纖維的精緻加工食品,長期食用除了易導致肥胖,更會增加慢性疾病與罹癌風險。近年大眾健康意識抬頭,開始呼籲應迴歸天然飲食,多攝取膳食纖維與維生素,才是保健養生的最好方法。不過吃蔬果養生,並非現代人專有的觀念,早在北宋時,就有不少文人熱衷此道了。

自古就常見於中華料理食譜中的大白菜,由於白菜盛產在冬季,也總能在戶外看見存放在街頭的白菜。此外,經現代科學研究,白菜還具有防癌與降血壓的功效。(VCG)

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就已寫道:「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條多吃蔬果的膳食原則,成為中華飲食傳統,即使到了宋代,這樣的觀念依然是文人追求的飲食風尚。由於蔬菜十分容易種植,成為四處出差的北宋官員穩定的食材供給,不少文人還會自行耕種,或是上山摘野菜或是野生的中藥植物,來給自己加菜。

如北宋知名文人梅堯臣(1002-1060年)在多年的仕宦生涯裏,留下不少論及植物種植與摘採的詩作,像是《舟中行自採枸杞子》:

野岸竟多杞,小實霜且丹。系舟聊以掇,粲粲忽盈盤。助吾苦羸苶,豈必採琅玕。自異驕華人,百金求秘丸。昔聞王子喬,上帝降玉棺。此焉即不免,但願在心安。
《舟中行自採枸杞子》

梅堯臣在岸邊採枸杞,不知不覺就採了一堆,不僅加菜還省去買藥錢。也可以看出,為了因應長途的出差可能發生的意外,宋代文人普遍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藥草知識。

蘇軾除了發明名菜「東坡肉」外,也相當講究蔬食養生,甚至在氣候濕熱的嶺南地區種植人蔘。(網絡圖片)

北宋文豪蘇軾(1037-1101年),同時也是個美食家,還會隨着地方風俗與自身經濟狀況調整食事。如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被貶至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時,經濟陷入困頓,必須自己耕種來增加收入與糧食,即使是紹聖元年(1094年)被貶至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亦是如此,甚至還栽種起藥材。《小圃五詠.其一人蔘》:

靈苗此孕毓,肩股或具體。移根到羅浮,越水灌清此。地殊風雨隔,臭味終祖禰。青椏綴紫萼,圓實墮紅米。窮年生意足,黃土手自啟。上藥無炮灸,齕齧盡根柢。
《小圃五詠.其一人蔘》

蘇軾將原產自遼東的人蔘移植到廣南東路(約為今日之廣東省)的羅浮(今惠州市博羅縣西北部的羅浮山),雖然環境氣候差異非常大,不過種出來的人蔘,形體與氣味卻與原產地相差不遠。

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1054-1114年)也相當愛吃蔬食,除了自耕菜園外,還會遵照《本草》一類的中藥書籍所記載的食療知識,來烹煮食材,並把蔬食養生的烹調方式寫進詩中:

誰從西域移佳蔬,遍植中原葵莧俱。清霜嚴雪凍不死,寒氣愈盛方芳敷。貫金鋭箭脱秋竹,剪羅巧帶飄華裾。中含金氣抱勁利,穿滌炎熱清煩紆。老人食貧貪易得,大釜日煮和甘腴。飯炊香白煮餅滑,一飽盡缽無贏餘。空廚蕭條煙火冷,可但食客歌無魚。男兒五鼎食固美,當念就鑊還愁籲。

「波稜」,即是菠菜,唐代時從西域傳入中國,在宋代時已經相當常見,取得非常容易,因此張耒經常大鍋烹煮,配着米飯一起吃。除了波菜外,張耒還喜歡吃菘菜與芥菜,愛吃到連家裏空地都要種植,並作詩《理東堂隙地自種菜》:「幽居無一事,隙地自畦蔬。秋雨忽甲坼,青青千萬餘。江鄉盛菘芥,烹咀亦甘腴。豈惟供晨餐,庶用備冬葅。桓桓左將軍,英氣橫八區。邂逅無事時,弛弓曾把鋤。矧我放逐者,終年守敝廬。諒非勤四體,寓意以為娛。」

美食作家王剛曾在視頻中教大家清炒菠菜,養生的菠菜時至今日還是很受歡迎。(截圖自影片)

菘菜,俗稱白菜。原產自中國,在據今六千到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今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半坡村)新石器遺址中,都有發現白菜籽,可見中國人食用白菜的歷史相當久遠。芥菜,又名掛菜,舉凡榨菜、雪裏蕻都是芥菜的一種。菘菜與芥菜不僅好吃,還能冷凍或醃漬儲存到冬季食用。

現代人講求多吃蔬果、在家種菜與養生,並不是多新穎的觀念。在過去以農立國的傳統影響下,蔬食在民間是種普遍且廣泛的飲食,更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基本。宋代文人出於實際的醫藥需求與養生保健的觀念,而食用、種植各式藥用植物,古人的養生食療或許還比今人更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