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發現!恐龍霸主地位不再 遼寧1.25億年前化石證「它」更強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7月18日,國際知名學術雜誌《Nature》子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布一篇中國與加拿大兩國學者的研究報告,確認在遼寧發現的一塊1.25億年前化石為哺乳動物捕食恐龍的最早證據。
論文作者之一,加拿大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學者吳肖春博士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該發現意義重大,完全顛覆了人類對於白堊紀恐龍世界的認知。

在約1.25億年前,一隻生活在如今中國遼寧地區的一種類似於獾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在嘗試捕食一隻體型遠大於自己的鸚鵡嘴龍時突遇火山噴發,噴薄而出的火山泥石流瞬間將兩隻正在纏鬥的遠古野獸掩埋。後世的科學家們根據它們遺留的化石,還原了這場殊死搏鬥的驚險場面。

這塊被收藏在山東省威海紫光實驗學校博物館的罕見化石,也被認為再次挑戰了白堊紀恐龍的「霸主地位」。在此之前學界的普遍觀點認為,在白堊紀期間恐龍是地球的主宰,幾乎不可能受到同時代哺乳動物的威脅。

強壯爬獸捕食比自己體型更大的鸚鵡嘴龍。(環球時報)

吳肖春介紹,化石中兩個動物死亡時都是亞成體。其中,化石中的鸚鵡嘴龍體長119.6厘米,大小與一隻大型犬相當。這種植食性恐龍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有角恐龍之一,生活在大約在1.25億至1.05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而捕食它的哺乳動物是一種類似於獾的動物,學界稱其為強壯爬獸,體長約為46.7厘米。雖然按照恐龍的標準強壯爬獸並不大,這只鸚鵡嘴龍的體型甚至比它大將近三倍,但它仍是白堊紀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

雖然此前曾有標本顯示,強壯爬獸的胃中有鸚鵡嘴龍幼年個體的骨骼殘留,但學界並不能確定是捕食還是食腐行為。此次,該論文作者之一的加拿大自然博物館馬隆博士稱,爬獸和鸚鵡嘴龍同時生活在一起並不新鮮,但從科學角度而言,驚奇的是這塊化石所揭示的捕食行為。

中加兩國學者經過對這塊化石的仔細觀察認定,爬獸是在捕食鸚鵡嘴龍而不是在啃食一具鸚鵡嘴龍屍體,因為恐龍骨架上沒有留下被啃食的任何牙印。馬隆博士解釋:「如果鸚鵡嘴龍在爬獸遇到它之前就已經死了,那麼這兩隻動物不太可能變得如化石中呈現的那樣糾纏一起。爬獸位於鸚鵡嘴龍背方的位置也表明它是攻擊者。」

1.25億年前化石。(環球時報)

吳肖春表示,這塊化石中所展現的情況是爬獸實在鸚鵡嘴龍還活著的時候就想吃了它,不過,它們都葬身於即時的火山噴發及隨後的火山泥石流中。

吳肖春進一步介紹,「此次發現的特殊意義就在於證明了作為哺乳動物的爬獸確實能捕食恐龍,也證明了爬獸和鸚鵡嘴龍在白堊紀整個生態鏈中的特殊作用。」

據介紹,這塊話是於2012年在被喻為「中國的恐龍龐貝城」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市上園鎮小北溝村陸家屯被發現,該地區保存有許多個體完整的恐龍、小型哺乳動物、蜥蜴和兩棲動物化石,這些動物無差別地被一次或多次火山突然噴發及隨後的大量火山泥石流掩埋。當地發現的動物化石屬種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化石都是鸚鵡嘴龍,所以在整個生物鏈中,鸚鵡嘴龍是被捕食的主要對象,提供了大量的食物,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

論文中,中加兩國學者還推測,在遼寧陸家屯源於火山噴發的沉積層中可能會繼續產生物種之間相互爭鬥的新標本、新證據。吳肖春也認為,也不排除未來可能會發現白堊紀哺乳動物捕食肉食性恐龍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