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岐龍母誕時隔4年復辦—借民俗喚醒共同記憶 用文化凝聚大瀝力量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6月25日,位於廣佛交界的大瀝黃岐,黃岐龍母誕時隔4年再次恢復舉辦。借助這個珠三角最熱鬧的龍母誕活動,大瀝鎮通過優秀傳統民俗凝聚各方力量,推動高質量發展。

既遵循傳統又有所創新 黃岐龍母誕「八景」首次發布

有關龍母文化的起源,說法各不相同,流傳最廣的是「溫女拾卵豢龍」的民間傳說。而黃岐龍母則相傳來源於「悅城龍母」。如今,黃岐龍母誕已成為佛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珠三角最盛大熱鬧的龍母誕,也是廣佛間交流最活躍的民俗之一。自2014年恢復舉行的黃岐龍母誕活動,今年已經來到第七屆,也是時隔4年再次恢復舉辦。

五龍子迎龍母。(羊城晚報)

25日9時許,來自德慶悅城龍母廟的「五龍太子」一同乘坐一艘古色古香的五彩龍船,東渡「南海」,到黃岐龍母廟為龍母賀誕。在隨後的龍母賀誕儀仗巡遊中,五龍子沿着「北環路岐陽古道牌坊→宏威路黃岐商業步行街→君悅賓館折返→龍母廟廣場入口」的路線,再現「岐山聞獄族(音)、道路見驊騮」的熱鬧場景。

五龍東渡、岐陽踏歌、龍母巡遊、龍母祭典等黃岐龍母誕八景一一呈現。其中,五龍太子東渡巡遊首次採用彩船遊龍的形式,而龍母賀誕儀仗巡遊則是近80年來第二次出現。這些經典、精彩的「名場面」,讓圍觀的市民激動不已。本次活動吸引了廣佛兩地過萬人次的民眾到現場參與和見證。

龍母誕習俗傳承的是大瀝人民「真善美」的寶貴精神財富。當天活動上,黃岐龍母文化協會向南海慈善會捐贈46萬元善款用於開展慈善公益活動。 「龍母文化是大瀝孝道、無私、博愛精神的體現,是我們必須要傳承下去的重要文化」,大瀝新鄉賢陳艷冰表示,如今,龍母文化得到大瀝人的認同,本次活動得到許多年輕人的追捧。此外,活動還在龍母廟外的黃岐公園設置了龍母慈善文化市集,鼓勵群眾捐獻愛心、收穫感恩,展現大瀝人愛心互助、樂善好施的精神,吸引廣大市民打卡,打造熱鬧非凡的端午節日氣氛。

重現海內外鄉親共同記憶 依托龍母文化打造特色IP

隨着改革開放富裕起來的珠三角地區,人們正通過傳統民俗這一共同記憶,增強港澳台以及海內外鄉親的文化認同感,為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支撐,大瀝正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當天活動上,《二七黃岐墟》全集發布暨捐贈儀式正式舉行。據了解,《二七黃岐墟》是常年旅居香港,今年80多歲的黃岐鄉賢何湜基的多年心血。 2013年起,何湜基憑藉自己對當年的記憶,將20世紀50年代初黃竹岐(現稱黃岐)墟日原貌創作成名為《二七黃岐墟》的上、下兩卷畫卷,上卷長約8.5米,下卷長約5.3米,寬0.9米,畫卷上足足有250多個人物、10多個故事情節,再現了黃岐二七墟日的繁華盛況和市井風情,充滿了地方特色和生活趣味,可謂是黃岐片區的《清明上河圖》。

2019年,何湜基創作完《二七黃岐墟》上卷後無償捐贈給大瀝鎮人民政府。近日,《二七黃岐墟》下卷也大功告成,何湜基將此珍貴的畫捲全集真跡捐贈給大瀝鎮人民政府。

「黃岐是我的根,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龍母誕就是連接我們和大瀝的共同載體。」何湜基表示,地方對龍母誕等傳統民俗的重視讓他非常感動。近年來,何湜基多次帶子女和孫輩返回南海,有子女更在南海購房置業,「要是我夫人身體撐得住,明年龍母誕我要帶她一起回來。」

「祖國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現在擁有粵港澳大灣區這個絕佳的平台,香港年輕人要多回內地來看看,了解內地的發展。」當天活動中,百餘位旅居港澳等地的黃岐鄉親都回到大瀝。大瀝新鄉賢、香港南海黃岐同鄉會會長區卓聯感嘆道,平日裏,大家都忙於工作無暇他顧,龍母誕這些民俗活動給他們的後代一個回鄉交流的好機會。

實際上,大瀝正把龍母誕打造成為具有地區特色的文化IP。在活動現場,黃岐龍母文化協會和廣東省財經職業技術學校舉行了龍母文化IP共建儀式,將打造特色文化IP、開發龍母IP文創周邊等。大瀝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大瀝將繼續通過多元化的舉措,把黃岐龍母誕活動打造成為既有大瀝印記、又具有時代特色的傳統民俗,打造成大瀝乃至南海區的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打造成在海內外都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