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職業|古籍修復師化腐朽為神奇 拍片冀大眾了解古書背後故事
提起古籍修復,不少人都知道是將一本本破爛不堪的舊書回復原貌,但當中要花費的人力心力、修復方法等,相信大眾並不了解。在古籍修復行業打滾13年的廉成春,去年起定期將自己的日常工作拍片並上載至網上,開始受到7、8萬粉絲的關注,其影片更獲逾千次播放。到底古籍如何修復?當中又蘊含着甚麼意義?
《新周刊》報道,2008年暑假,廉成春在姨母家中首次接觸古籍修復,並下決心將來要投身古籍修復的行業,隨即報考一間中專院校的古籍修復專業,開始3年的理論學習。她發現,原來古籍修復並非簡單「動手」就可,修復師要懂書籍版本知識,要知道各種紙張的屬性,了解宣紙是如何製造,不同朝代的紙張、古籍有何特點,甚至還要學習古代漢語。
2011年,廉成春第一次完整修復一本古籍。只有20多頁的書,從制定方案到修復,再到最後壓平,前後花了近兩個月時間。要修復好一本古籍,背後需要積累深厚的歷史知識,更要知道當中的修復技巧。2013年,廉成春報讀國家圖書館的古籍修復班,並有幸拜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杜偉生的門下。在前輩的教導下,原本需要琢磨1、2年的技法,廉成春很快就能夠融會貫通、完全吸收。
畢業後,廉成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專心從事古籍修復。通過不斷訓練,她漸漸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修復師。大部分時候,廉成春都是十年如一日,修復上千冊泛黃的書籍,但她清楚古籍修復師的職業生涯就是一個漫長而孤單的過程, 「古籍修復本不是一個被普通人注意的行業。大部分時候,修復師都是獨自一人」。
拍片實現願望
2018年,在接觸古籍修復的第10年,廉成春首次接觸到短片,並嘗試在抖音上發布一段自己做古籍修復的短片,意外收穫許多點讚,粉絲數目也增加。當下,她意識到原來大眾也想了解古籍修復,更認為短片或能幫助自己實現願望:讓更多人看到古籍修復此冷門技藝,了解古籍背後的故事。
去年起,廉成春開始定期更新抖音賬號,自此陸續收到粉絲送來的自家藏品,範圍也從書本擴展到地契、家譜、佛經,甚至還有民國的執照等不同形式的文物。雖然不少藏品沒有古籍孤本般珍貴,但對了解一個家族的歷史、一個朝代的民俗依然有着重要意義。
近期,廉成春為粉絲修復了一張地契。據介紹,該地契屬光緒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原本已被當成垃圾,廉成春接到粉絲的委託後,單是將破碎的地契拼湊起來就用了4個小時,每天早上9時就坐在工作台前,伏案至深夜11時許才停下休息,最終耗時一星期才修復好地契。雖然修復後的地契不能夠補足已經丟失的字跡,但至少恢復完整模樣,免於繼續受損。
目前,廉成春每周都會更新抖音帳號,吸引近8萬粉絲。透過短片,她聽到愈來愈來稱讚、好奇、甚至是質疑的聲音。曾經,有網民指她修復時不戴手套是不專業的表現,廉成春則耐心回覆稱,由於古籍紙張極其脆弱纖薄,戴手套反而會干擾修復時的靈活程度。廉成春覺得,無論稱讚抑或懷疑,有聲音就是好事,代表大眾開始注意到古籍修復的行業,而網上短片平台更讓自己與更多業內人士建立聯繫,令其修復技術精進不少。
工序繁複,步步為營
受師傅杜偉生影響,廉成春對於古籍修復有更深的理解,從最初覺得自己要做的只是一份修補工作,到後來逐漸意識到,書的每一頁每一行間都蘊藏中國的傳統文化,承載過去千百年間造紙術的發展、印刷術的演變,以及文字、詩詞的傳承等。
每一次開工前,廉成春都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制定修補方案。先是找到最匹配的紙張,材質、顏色甚至紋路都要仔細對比研究,顏色不匹配就要不斷調色,再打漿糊。修復開始後,拆書、標頁碼、修補、裝訂、壓平等等,每一項工作都是一次對技術的考驗,修補工具看似簡單,不過幾把鑷子、毛筆、刷子,還有噴水壺、壓平機,但每一步都要「步步為營」,稍有不慎,就會對古籍造成二次傷害。
廉成春:古籍修復不簡單也不難
如今,廉成春已在抖音發布140多段短片,內容包括如何補上蟲洞、怎麼給古籍包角、打漿糊的正確步驟、古籍換書皮從何做起等等。廉成春稱,自己是想讓更多人知道,古籍修復這件事不簡單也不難。
對於徒弟在拍片分享古籍修復方法,杜偉生對此非常支持,並在今年7月入駐抖音。他表示,在網上發布短片並非為了讓大眾一擁而上去學習古籍修復專業,關鍵是對於古籍保護很有價值,能讓大眾知道修復的工作,「古籍裏蘊含着的是傳統文化,這是作為中國人不能丟的東西。我們要用各種方式喚起公眾的重視,最好從小學起就開設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