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節氣|立秋天氣漸燥易乾咳 黑木耳食譜原來可潤肺止咳?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中國以農立國,古人為了適應天時地利,收成更多的農作物,於是制定廿四節氣,用來指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周期規律。今(7日)為廿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立秋」,到底立秋的含義為何?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立秋是否有特別注意的地方?

立秋對農民顯得尤為重要,古人認為若立秋當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坐等豐收。(中新社)

立秋是廿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至9日期間,太陽到達黃經135°,此時正是立秋。中國古代的四季劃分法,是根據天象變化,以廿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因此立秋代表秋季的開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漸變為陰盛的時節。

現時四季主要是根據氣溫變化及氣候學劃分,當日均氣溫穩定降至22℃或以下為入秋。不過,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少有在立秋前後就降至22℃,況且每年的三伏天的末伏在立秋後第3日,因此酷熱天氣仍會持續一般時間。此外,據廿四節氣排序,立秋後還有處暑節氣,立秋至處暑期間天氣仍然炎熱,但處暑節氣後暑氣就會漸退,氣溫逐漸下降。

立秋對農民顯得尤為重要,「秋」有莊稼快成熟的含義。立秋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非常需要水分,此期受旱或會失收,因此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同時,古人認為若立秋當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坐等豐收。

在古時,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於過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在南方,立秋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當日吃西瓜以防秋燥;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慢慢就演變成農俗現象「曬秋」。

根據香港天文台最新資料,今年的立秋,香港最高氣溫可達32°C;相對濕度最高為68%。現時預測,位於南海中部的低壓區會在明日(8月8日)稍後至星期二(8月9日)逐漸發展為熱帶氣旋。

徐澤昌提到,立秋後應以潤燥生津為主,此時可食用鮮百合炒秋葵黑木耳,以防秋燥咳嗽。(由受訪者提供)

註冊中醫師徐澤昌博士《香港01》訪問時曾提供一個「鮮百合炒秋葵黑木耳」食譜。他指出,立秋前後,氣候依然非常炎熱,此時降雨量比之前減少,所以溫度有時甚至會比小暑或大暑更高,不過清晨和晚間的空氣已開始稍稍變得涼爽。立秋後應以潤燥生津為主,此時可以鮮百合搭配秋葵、黑木耳食用,以防秋燥咳嗽。

鮮百合炒秋葵黑木耳
材料:鮮百合200g、秋葵5條、黑木耳30g、瘦肉150g、雞粉少許
製法:黑木耳浸軟,鮮百合及秋葵洗淨,先灼秋葵及百合,然後把灼好的秋葵切段。瘦肉切片、備用。加入適量油,把以上材料炒熟,即可食用。可放少許雞粉調味。
功效:秋葵能利咽潤燥、清熱通便;百合養陰潤肺止咳;黑木耳補氣養血、潤肺止咳。
使用注意:脾虛濕重便溏人士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