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錢罌多有牛造型 象徵財富地位甚至與信仰習俗有關?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中國在古時作為農業大國,日常生活與牛息息相關,牛不僅是生產力的象徵,也成為一種藝術符號。河南、上海等地的博物館,就收藏了漢代時期各款牛形象裝飾的存錢罐,當中更有中國早已滅絕的瘤牛。
河南博物院收藏了東漢銅鎏金牛,其身材健壯豐滿,表情倔強剛毅,造型生動寫實。另一件帶盤牛形銅尊,兩眼圓瞪,牛角粗壯,似乎在積蓄無窮的力量。據悉,鎏金工藝盛行於漢代,備受貴族推崇。
河南博物院研究員王景荃介紹,漢代中原地區的農業普遍採用了牛耕技術,牛對中原地區糧食生產到加工貢獻非常大。在傳統農耕社會中,因為與土地、勞作、生存緊密相連,牛也象徵財富和地位。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八牛貯貝器鑄造於西漢雲南地區,器具出土時仍裝有貝幣。器蓋中間,大牛立於鼓型座上,長角彎延前聳,威武雄健;7隻小牛低首垂尾環繞在蓋沿。
廣東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出的一級文物「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則展示古滇國鎏金騎士在狩獵牛的場景。貯貝器上的牛背凸起,與常見的黃牛迥然不同。博物館講解員何少偉介紹,瘤牛的特點是背部有一個「駝峰」,又稱為峰牛,而瘤牛早已在中國滅絕。
國家博物館館藏的貢納場面青銅貯貝器上,同樣是西漢時期的儲錢罐,貯貝器上亦有瘤牛出現。此貯貝器記錄下周邊族眾向滇王納貢的歷史場景,鼓口位置,人物分7組,為首者盛裝佩劍,跟隨者牽牛背物。
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翟勝利解釋,此貯貝器以社會財富的形式來被周邊部族交納給滇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牛在滇國整個貴族社會當中的喜愛程度,甚至有可能與當時的信仰、習俗有關係。
(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