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暴君形象是抹黑?考古發現揭被妖魔化 皇陵修建或不到十年
百餘年前,日本人足立喜六曾在西安踏訪史跡,並著成《長安史跡研究》,他在書中寫到,自己走至驪山附近,看到了一個「形狀略若弧形之山麓野地,宛如火山性質的山嶽……山陵的坡度很緩,騎着馬也能直達其頂。陵上叢生茅萱,但沒有一棵樹」,這個巨大的墳丘就是秦始皇陵。(以下內容節錄自《文明的密碼——跟着考古小學家穿越中國歷史》。)
文:李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等著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5公里外的驪山北麓。一般認為,秦始皇陵的修建花費了近40年,而項羽入關中後,便對秦始皇陵進行了大規模破壞,地面建築毀於一旦;後來,儘管西漢政權下令保護秦始皇陵,但仍未得妥善照顧。《漢書·楚元王傳》曾記載秦始皇陵失火之事,牧羊人丟了羊,以為羊誤入了秦始皇陵墓的地洞,所以「持火照求羊」,遂使「失火燒其臧槨」,這場大火延續了九十日都不滅。在往後的歷史中,秦始皇陵一直未能免於大規模盜掘的悲劇,直到新中國成立。
對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我在秦始皇陵做過十年的考古隊長。這些年,通過對秦始皇陵地上地下的文物進行大面積勘探和局部發掘,我們獲得了對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園乃至於對秦文化的一些新認識。這些新認識與我們從《戰國策》《史記》、《漢書》等文獻中得到的對秦、秦始皇、秦代的認識,有很大的不同。從某種程度上,這些不同改變了我們對歷史進程的看法。
自私貪鄙殘暴 連外表聲線也「暴君」過人 點圖看看古書如何形容秦始皇▼▼▼
被妖魔化的秦始皇
秦始皇的形象從古到今沒有太大變化。《戰國策》一類的文獻都在講,秦始皇是私生子,長相冷峻兇殘,聲音沙啞,性格暴戾。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秦始皇的形象得到了廣泛傳播。
雖然統一了中國,但秦帝國歷二世就滅亡了。西漢初年,人們對秦始皇的生平事跡有了新的加工,增加了一些細節,比如晚年大興土木,求仙尋訪長生之道,疏遠臣僚,等等,塑造出一個反覆無常的暴君形象。這一形象也伴隨着文獻代代相傳,至今仍印刻在人們腦海中。
兩千多年來,秦始皇已經不是一個獨立個體的概念,而成為一種文化概念。歷朝歷代,但凡有人要對皇帝諫言獻策,一定會拉出秦始皇說事,他修長城、築阿房宮、修秦始皇陵、通馳道、征匈奴、開發五嶺,都是被詬病的具體案例。嬴政13歲繼位為秦王,39歲統一中國,50歲去世,這些勞民傷財之事,其實大都是在他臨死前五年做的。
伴隨着秦始皇的暴君形象深入人心,人們或許認定秦也是一個暴政的時代—嚴刑峻法,監獄遍地,人們動輒受刑。然而,通過考古的發掘和研究,我們卻發現,西漢前期到中期的法律,其實比秦法更全面、更完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秦法更嚴厲。
延伸閱讀|陝西發現秦始皇政務大殿遺址 「荊軻刺秦王」或發生在此▼▼▼
「末代之王」現象
1974年發掘出土的兵馬俑,似乎印證了我們長期以來對秦的認識——一個全民皆兵、崇尚武力的時代,也是一位暴君的功業。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想是值得商榷的。西漢初年對秦始皇的評價必然含有成見。如果仔細看歷朝各代的「末代之王」,從夏桀、商紂王、周幽王、秦二世、王莽乃至於隋煬帝等,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大多數是暴虐無道、不信功臣、親小人遠君子、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嚴刑峻法,最後導致國家滅亡。
真實的史實,現在已很難得知,但從政治策略的角度看,朝代更迭之初,新王朝需要強調自己統治的合理性與正統性,為此就要進行一定的政治宣傳,這種「末代之王」現象就是為此而進行的「抹黑」。秦始皇、秦二世的暴君形象是西漢初年人為塑造的,隋煬帝的形象則是唐太宗塑造的。
秦始皇陵的修建或不到十年
根據《史記》的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意思是秦始皇13歲當上秦王就開始修建他的陵墓,他即位37年去世,下葬後又修建了兩年多的時間,如此一算,秦始皇陵前後修建的時間將近40年。但現在通過考古發掘,我們卻發現,修建秦始皇陵或許是一個短期行為。
延伸閱讀|拍攝兵馬俑23年 為他們製作身份證 以相機守護中國歷史的男人▼▼▼
從位處西陲的秦國到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帝國,秦始皇所能調動的資源以及技術條件都有了本質上的提升。從我們現在看到的考古現象—陵園內外陪葬坑的建造方式,陶俑的製作方式、彩繪方式,尤其是戳記以及其他的文字性記錄,都表明秦始皇陵的修建是一個短期行為,是秦統一中國、建立帝國之後的產物。
我們在秦始皇帝陵園內發現了一個修陵人的墓地。墓地的石鼓上蓋有刻着文字的瓦,上寫修陵人的姓名、籍貫。從籍貫來看,這些修陵人除了秦本地人外,還有來自今天山東、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的人。
而山東半島的齊國是在統一那一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才被滅掉的,只有統一之後,五湖四海的工匠才會來修建秦始皇陵。此外,秦始皇帝陵園還發現了瓦上的戳記,戳記顯示的官府機構名稱也是帝國時期的,而不是秦國時期的。
另外,一本名叫《漢舊儀》的古籍記載,李斯以丞相的身份負責建造陵墓。在建造過程中,向下挖的時候挖不動了,於是他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說「旁行三百丈乃至」。那麼,整個秦始皇帝陵的主體工程,包括陵墓本體、陪葬坑、陵園以及地面建築,都可能是李斯當丞相之後的作為。
秦始皇的兵馬俑同為秦朝的象徵之一,按圖放大細看其中的兵馬俑外貌▼▼▼
然而李斯當丞相的時間其實非常晚,在剛剛統一時,他是廷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朝廷討論到底採取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的時候,李斯的身份還是廷尉。到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李斯才成為丞相,而秦始皇三年後就去世了。
如果將李斯做丞相的時間,和他負責修建秦始皇陵工程的時間銜接起來,到秦始皇去世時,陵墓修建的時間還不到五年。那麼司馬遷所說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又是依據了甚麼呢?其實,這段話是說給漢武帝聽的。在兩漢的多位皇帝中,從繼位一開始就修建陵墓的大概只有兩個,漢武帝是其中最著名的。他當了54年的皇帝,而他的陵墓修了53年。
司馬遷借批評秦始皇來向漢武帝諫言,這種「影射史學」,在中國歷史中比比皆是。比如後來杜牧的《阿房宮賦》,也是用秦始皇修阿房宮來勸諫當時的唐敬宗李湛。
真實的秦始皇
按照《史記》的說法,秦二世胡亥是通過宮廷政變上位的,他的繼位是不合法的。但是新發現《趙正書》竹簡所記載的內容卻認為,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認可的繼承人。那為甚麼秦二世的形象也是負面的呢?這也可以理解,漢朝需要徹底否定秦始皇和秦二世,使秦朝的延續喪失合法性。所以歷史上秦始皇、秦二世的形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他們的真實狀況,而考古的發現卻能幫我們更全面地認識這些歷史人物。
真實的秦始皇是甚麼樣的人?通過對秦始皇陵的考古以及對相關文獻的理解,可以做出判斷—秦始皇是一個特別勤政的人。《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始皇在工作的時候,每天要讀一擔的資料,即一擔各地向他呈寫的報告,不讀完就不睡覺。一擔竹簡重120斤,也就是60公斤。有歷史學家計算過,按照正常的書寫規範格式,120斤竹簡大概有20萬字。而這僅僅是他每天的閱讀量,他還要對這些奏章進行思考研究,從而做出決策並批示回覆。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對天下進行了五次巡幸,並死在了最後一次巡幸的途中。第一次是向西北行,剩下的四次都是向東南行。歷史上對秦始皇的東巡有很多負面評價,認為這是勞民傷財的行為。實際上,秦始皇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對於地方—尤其是東南地區—的統治,秦始皇在泰山封禪,目的也是如此。東巡和封禪,都是他為了鞏固帝國統治而做出的努力。
所以在我看來,秦始皇一生中的失誤決策都發生在晚年的五年時間,那些超大型的工程幾乎將帝國所有的青壯年都用於非日常生產性的活動中。30萬人修長城,就需要大概四五倍的人從中原向北方地區運轉糧草,部分弱勞動力也要用到非生產性的活動中。秦帝國當年的人口約2000萬,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人都在建設這些大型土木工程,可想而知,當時的經濟生產必然會瀕臨崩潰。
但不可否認,秦始皇是一個有作為、非常勤政的皇帝,他制定的各方面政策制度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改變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進程,影響了中國社會2000多年的發展。
延伸閱讀|河南三門峽市發現秦漢至明清時期大型古墓群 出土文物逾2千件▼▼▼
延伸閱讀|中國尋回68件橫跨春秋戰國至清代文物 因盜掘走私流失英國25年▼▼▼
書名:文明的密碼——跟着考古小學家穿越中國歷史
作者:李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等著
【本文獲「中和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