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不破樓蘭終不還?唐詩中的西域古國為何湮滅

撰文:塗柏鏗
出版:更新:

自從2019年中國文物保護人員發現位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樓蘭古城遺址存在安全隱患後,遂從今(2020)年6月至11月底持續進行搶險加固工程,針對逐漸坍塌的三間房、佛塔遺址及其台地修繕。根據新華社報導,極端的風沙天氣乃致使遺址受損的主因,而為了「修復如舊」,工作人員特意選取古城外圍的土料製坯,以傳統工藝修葺遺址本體,這才完成對遺址的搶修。

2020年7月,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對出現坍塌問題的樓蘭古城三間房遺址進行搶險加固。(新華社)

負責這回搶險加固的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周鵬還表示,「我們為兩處遺址的每一處牆體大小、岩土的厚度都建立了數字化檔案,如果這些遺址未來再出現風沙侵蝕損壞,就可以通過電子檔案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提前預判損害並採取相應修復措施」,體現了現代科技對考古修復的幫助。

樓蘭古城荒棄的時日已過了千年以上,但惹起的關注與爭論卻不輸其他西域古文明。這是因為樓蘭王國尚存之時,便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咽喉,故匈奴與漢朝俱曾反覆爭奪此國不已。當苦於接應漢朝使節不絕的樓蘭、車師(又稱姑師)等國起而反抗,邀擊攻殺漢使後,漢武帝便派趙破奴「與輕騎七百餘先至,虜樓蘭王,遂破姑師」。而被漢朝俘虜訊問的樓蘭王,也只能無奈地回答:「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願徙國入居漢地」,這才讓漢武帝寬恕了他,放其歸國。

樓蘭遺址地理位置:

但由於樓蘭地處要道,故漢朝又遣士卒於樓蘭伊循城(今新疆若羌縣東)屯田鎮撫,將此處作為強化對西域治理的前哨,東漢、魏晉又於樓蘭設置西域長史府。故考察樓蘭興亡的意義,除了環境變遷的警戒之外,實是中原王朝與西域關係的縮影。

因此,即便樓蘭古城於1901年由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1865-1952年)與其維吾爾族嚮導奧爾德克發現公諸於世以來已過了百來年,但每回對樓蘭的考古發掘仍能驚豔世人。比如2015年於樓蘭古城發現的「張幣千人丞印」,就補充了史籍對漢晉西域職官系統記載不足的實證。接著翌年又於距離「張幣千人丞印」出土處約10公里的地點發現一個鑄有「官律所平」四字的斗檢封,令考古學者得以推測當時樓蘭先民的活動範圍與附近有無官署的存在。

此外,對樓蘭古城是否為樓蘭王國都城的爭論,也已持續了一百多年之久。早在清末,新疆首任巡撫劉錦棠與便派過部將郝永剛、賀煥湘等人探路製圖,北京故宮所藏的《敦煌縣西北至羅布淖爾南境之圖》,裏面赫然標記著羅布泊旁樓蘭古城的位置,便被認為可能是郝、賀等人所留下。且渠等在《探路記》裡也提及「正北三日行有古城,疑是樓蘭故都扜泥城」,故當斯文‧赫定抵達樓蘭LA古城(即斯文·赫定發現的遺址)並尋獲載有「樓蘭」之名的佉盧文文書時,此處便被認定為扜泥城無誤。

然而,由於從前LA古城與出土文書的年代多屬於東漢與西晉,因此如王國維、余太山、章巽、馬雍等學者,都質疑LA古城並非扜泥城。林梅村則認為附近的LE古城(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發現的古城遺址)既有漢代建築風格、又沒出現佛教遺存,因此年代應當在西漢,故可能為樓蘭改名為鄯善之前的最早都城扜泥城。另名學者黃盛璋則否定林梅村的假說,他認為LE古城只是作為西域長史府的LA古城下的屯戍據點,且「LA城處於河口三角洲,是古樓蘭綠洲上最大、自然條件最優越的城,所以斯坦因編為LA,周圍遺址皆從屬於LA城……LE城的地位從屬於LA城甚為明顯」。

目前考古學界對於LA古城即樓蘭都城的看法多抱同意,至於鄰近的其他古城遺存的建置時期與功能則仍在推斷補充。如王炳華認為該兩處古城處於西域長史府的直接控制下,且建築工法乃一層土、一層紅柳的迭加夯實,與LA古城的工法顯著不同,因此可能分別是戊校尉與己校尉的駐地。而于志勇則在2010年,進一步提出不同的論點,渠認為LE古城實是樓蘭國中的伊循城,早在西漢年間便被漢朝「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撫之。其後更置都尉」,成為漢軍的屯田據點。

2019年11月,面臨坍塌危機的樓蘭古城佛塔遺址。其在2020年6月至11月間獲得搶險加固。(新華社)

乍看之下,人們可能很難理解對於樓蘭古城位置的考證到底有何意義,但是樓蘭古城之所以荒廢湮沒、從繁榮的要衝變成死寂鬼鎮,很可能是因政治勢力的消長與孔雀河下游改道斷流所導致,尤以後者為最大主因。當環境愈來愈嚴苛,樓蘭得供養的人口卻愈來愈多時,水系的維持與其灌溉系統很可能便隨之瓦解。

尤其在中原王朝將前進西域的重心轉往高昌之後,大量兵士、官吏與居民都遷往他處,樓蘭原有的設施工程便沒法再勉力養護,這更加速了樓蘭的荒蕪。因此唐代玄奘西行取經路過樓蘭古城時,見到的只有「國久空曠,城皆荒蕪」、「城郭巋然,人煙斷絕」的景象,根本沒人想像得到這曾是大漢與匈奴競相奪取的繁華綠洲。王昌齡詩中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早已成了詩人奔馳在紙上的豪邁想象,不復存於現實。

2020年7月,負責修護樓蘭古城的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工作人員,以遺址周邊的原土泥漿灌入三間房遺址中的裂隙封堵,盡力做到修復如舊的面貌。(新華社)

因此考察樓蘭文化興衰的最大意義,既有填補中國古代歷史的空白,又有追尋環境與人類生存之平衡的殷鑑。尤其在當下中國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永續發展理念,對樓蘭城的考古與修復,便更是鑑往知來的最好見證,提醒人們切莫再透支自然界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