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不識名妓真面目 中國傳統肖像畫消失的女性
說到明代才女,多會連想到「秦淮八豔」,這八位奇女子為生活於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畔,八個色藝才氣俱佳的明妓合稱。但在傳統繪畫裏難以看到她們的倩影,是由於講求寫意的傳統繪畫,使今日大眾無緣得見其容貌?為何才女們在圖畫裏如此沒有存在感?
中國傳統肖像特色
中國傳統的人物畫起於何時,史書並沒有確切的記載,不過肖像畫有其實用目的,如勸誡表揚帝王功臣,或是民間的祭祀祖宗像等。歷代肖像畫可粗略分為七種:歷史人物肖像畫、帝王肖像畫、官僚縉紳肖像畫、文人名士肖像畫、庶民肖像畫、女性肖像畫與畫家自畫像。
西漢時已有不少關於肖像畫的文獻紀錄,東晉畫家顧愷之(約345-407年)所著的《論畫人物畫》裏,便提到人物肖像的表現重點在「以形寫神」、「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要求人物形貌需生動逼真,其理論成為後世人物畫家所依循的創作觀念。
備受禮教約束的女性肖像畫
肖像畫到了宋代有較大的突破,從宮廷帝后肖像畫就能看出其變化,從東晉以來的寫意風格,轉為寫實畫風。儘管中國人很早就為祖先繪製畫像,但直到南宋時才逐漸有為死後的女性先祖製作畫像的例子,不過當時遭到朱熹(1130-1200年)批評,他認為女性生前就不可隨意見外人,何況死後。由此可見,女性肖像畫的發展受阻,很大的原因即來自禮教的限制。
而元代肖像畫多受到畫家趙孟頫(1254-1322年)的繪畫風格影響,其繪畫方式多采白描(純線條勾勒,不加顏色),從筆觸線條畫出寫實又有立體感的面貌,讓人物畫多了幾分靈動感。明代出現一位相當傑出的肖像畫家-曾鯨(1564-1647年),他以淡墨勾勒出人物五官,再用粉彩渲染的技法聞名;五官不僅有立體感,還栩栩如生。以其字波臣創立「波臣畫派」,其肖像畫風格從晚明影響至清代,受到文人大力追捧。
到了晚明社會已普遍會為剛死去的女性先人繪製肖像畫,且皆由畫師親見死者大體所繪製而成,其畫像具有一定的寫實性。儘管不符合禮制觀念,卻已為多數文人接受。
由於儒家禮制規定「男主外,女主內」,婦女的活動範圍多被限制在後院內宅。因此,撇開皇后肖像與女性祖先遺像,單純為女性繪製的圖畫相當稀少,民間多有「男有肖像,女無肖像」的根深蒂固觀念。即便有,這些婦女肖像畫也鮮少以前述所提到的「曾鯨式」寫實技法繪製。就算是身為「秦淮八豔」之一的柳如是(1618-1664年),其傳世肖像畫之面容也多半失真。
無法得知其容貌的名妓-柳如是
柳如是因才華與容貌,被列為「秦淮八豔」之首,其感情故事也為後人津津樂道。崇禎五年(1632)她先嫁大學士周道登為妾,下堂後輾轉於青樓之間,曾與詩人陳子龍(1608-1647年)相戀,留下許多詩作;後女扮男裝認識東林黨領袖錢謙益(1582-1664年),成為錢之側室。清兵南下後,柳如是本「欲沉池水中」,卻被錢阻止;後錢謙益降清入京為官,在柳如是的影響下又辭官回鄉從事秘密反清行動。康熙三年(1664)錢謙益病故,柳如是不堪錢氏族人紛擾,最後選擇自縊身亡。
從柳如是的一生,可以看到她有三種形象,一是清樓名妓、二為才女詩人、三是仁人志士,其傳世肖像畫也多圍繞這三個身份繪製。由於有「秦淮八豔」之首的盛名,柳如是的畫像數量為明清才女中最多。她的畫像有兩種不同造型,一是身着朱子深衣的男裝打扮,另一個則是標示她青樓名妓身份的女裝樣貌。
但無論是出自於錢謙益的學生顧苓(1609-1682年)之筆的《河東君初訪半野堂小影》,還是師承自波臣畫派的清代畫家禹之鼎(1647-1709年)所繪製的《河東君小像》,柳如是的容貌都非常地不寫實,若非畫作名稱提到河東君,觀畫者根本無從得知畫中主角的身份。
學者馮幼衡研究,雖然明代中葉商品經濟發達,使得儒家禮教的束縛逐漸鬆解,除了做為追思的遺像外,還開始出現許多以名妓、名媛為主角的肖像畫,這些畫作多半是為了滿足男性而存在的。因此,這些出自男畫家之筆的女性人物畫,自然以當時男性主流審美為重,更不可能會有多高的寫實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