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她說》「容貌焦慮」上熱搜 大陸女性對美的再定義
由中國大陸知名影星趙薇監製,探討女性困境的獨白劇《聽見她說》於日前推出。該劇第一集《魔鏡》,演員齊溪飾演一位有容貌焦慮症的女子,近半小時的獨白,邊哭邊卸粧道出女性在追求「美」的過程中,內心背負了多少來自外界、他人的壓力,也讓觀眾看到女性的內心世界。
《魔鏡》聚焦在女性相當普遍的容貌焦慮議題上,甫推出隨即成為網路上的熱門話題,不少網友表示有類似遭遇:「一點也不喜歡自己的容貌」、「說出了我的心聲」。但《魔鏡》結尾只給出一個相當樸實的答案,就是要從變得狹窄、單調的美中,找回自己並接受、包容不完美又獨一無二的自己。
相當有趣的是,影片重點在探討女性在追求外貌的迷思,彈幕卻有不少女性觀眾對於演員的粧容、皮膚評頭論足,形成一個諷刺的現象。
此外,片尾的演員訪問,也令人感到出戲,比如被問到如何保持活力,齊溪竟然開始置入性行銷,說起某個牌子面膜有多好用也為人詬病。《魔鏡》的拍攝方式,以及影片核心問題雖引起網路討論,但並沒有更深度的挖掘,比如影片裡的齊溪,因整形醫生稱讚她的外表,便打消了動刀念頭,但沒有再進一步涉及女性整容問題,不過在網路上也掀起「你是為了誰而美」關於容貌焦慮的討論,「容貌焦慮也因而登上微博熱搜」。
社交媒體與容貌焦慮
過分重視外貌,並非現代人獨有,19世紀的歐洲有不少醫師注意到,有些人因過份執著於自己身體細微,或是微不足道瑕疵而導致身心問題,在當時被稱為「臆形恐懼症」(dysmorphophobia),被認為是由於心理上的挫折所導致的焦慮情緒,轉化為身體上的病症。
直到1980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第三版,才首度把「臆形恐懼症」歸類在「身體障礙症」(somatoform disorder,為生理找不出明顯病因,卻對身體有症狀般的抱怨)。2000年時,才將其正式命名為「身體臆形症」。
該病症有以下診斷條件:如對他人難以察覺或是微不足道的身體外貌缺陷感到耿耿於懷、對於自認的身體外貌缺陷,出現頻繁、重複的行為,像是不斷照鏡子、過度刷洗、反覆詢問他人自己的容貌,或與他人外表進行比較。
由於網絡以及社群軟體相當普及,人們自然會更在意自己的外在容貌。在整形風氣相當盛行的韓國,對於容貌焦慮也有非常多的討論,改編自漫畫《我的ID是江南美人》的同名韓劇,即探容貌的觀念矛盾,比如股吹「自然就是美」、「內在最重要」等價值觀念,但實際上是擁有亮麗外表的人比較吃香、對外表平庸的人不友善的社會。整個風氣像是逼迫著外貌平平的人去整容,但整形後,又會被譏笑曾經動過刀,不再「自然」。
動畫電影《整容液》,即是個人們追求「美麗的容貌」到走火入魔的例子,該片除了通過驚悚的手法,表現迷失在「美麗容貌」的女性外,同時表達對於韓國民眾審美過度單一的隱憂。
從此次,《魔鏡》探討的女性容貌焦慮,也帶出許多對於「美」評價的討論,包括美不應該是單一、狹窄的「白」、「瘦」、「高」等。而此次網友們對「容貌焦慮」的大量討論,也讓社群時代「自我形象」被放大的問題顯現,讓人們得以意識到焦慮產生的原因,擺脱他人凝視,也才有機會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