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睜大雙眼」看展 從「渡海三家」看仕女圖的線條美
位於上海的國家會展中心迎來5件特殊的展品,這些文物經過上海海關與上海市文物局的共同監督下,完成開箱查驗。5件展品均為累世舊藏,有《西巡圖》、《庭院仕女圖》、《山水長卷》等5幅絹本文物,將正式與民眾見面。
中國傳統繪畫,能分為花鳥、人物與山水畫三種,但在受到西方繪畫風格與審美的影響下,人們往往覺得中國傳統繪畫十分雷同,找不到欣賞的入門磚。日前台北故宮舉行「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特展」,其中展示從唐代到近代以來,歷代畫家筆下姿態各異的仕女們。那麼問題來了,在人物畫中佔有相當比例的仕女圖,要如何欣賞呢?
台北故宮書畫處科長何炎泉舉行演講,來為民眾一一介紹欣賞仕女圖的方法。與山水、花鳥畫相同,仕女畫也有寫實、寫意之別,各有不同的筆墨技法。何炎泉強調,欣賞書畫需要把眼睛拿出來,好好仔細觀看,即便沒有具備任何美術相關知識,僅憑雙眼也能分辨中國傳統人物畫的好壞。他提到,民眾多習慣在博物館逛展覽時搭配語音導覽,何炎泉認為都只用耳朵看(聽)作品,卻沒有睜大雙眼仔細瀏覽畫作上的筆觸與線條是十分可惜的事情。
何炎泉進一步說明,其實山水畫與仕女畫的欣賞方式極為類似,主要都是看畫家如何靈活運用毛筆,表現出山石樹木的粗糙紋理,或是布料飄帶的輕柔與飄逸。雖然千百年來,無數的畫家畫了眾多題材相似的山水畫、仕女圖,但就如同觀看傳統戲曲一樣,同樣的戲碼、同樣的角色,但不同的演員自然在唱腔、身段等表現上會有所差異。不論是書法,還是繪畫作品,重點皆在於線條的表現,因此才會有「書畫同源」之說。可惜由於近代華人書寫工具改變,毛筆不再是主要工具,加上書法、繪畫分成不同學科,今天的書畫可說是分道揚鑣了。
雖然「渡海三家」以山水畫聞名畫壇,不過他們都有畫過仕女畫,如溥心畬(1896-1963年)畫的《執扇仕女》就帶股宮廷后妃的味道;張大千(1899-1983年)的《吉祥天女》有着鮮明的仿唐人風格,除了像敦煌飛仙,面貌與溥心畬的仕女完全不同;黃君璧(1898-1991年)的《仕女》與前述兩者相比,則較平易近人,像是鄰家女孩般。「渡海三家」的仕女圖,皆展現各自的特色風格。
從「渡海三家」筆下的女性樣貌,可以總結出欣賞仕女圖的幾個要點:首先是畫中主角-美人的眉眼,除了要畫得好看,雙眼還要有神。再來就是身上的衣飾布料、飄帶的線條的流暢度與粗細變化,如同欣賞書法字體線調般,人物畫的重點就在於如何用簡單的線條,表達出衣料的皺褶、輕盈與立體感。第三個為人物的手指、腳趾,畫中人物的手腳除了要有立體感外,還要畫出清楚的結構。
以《宋高宗後坐像》為例,畫中的憲聖慈烈吳皇后(1115-1197年)雙眼炯炯有神,全身上下所配戴的珍珠,每一顆都圓潤飽滿又立體。身着只有皇后才能穿的禮服-禕衣,深青色衣料上繡有鳥紋、衣帶上則有五爪龍紋;吳皇后所坐的椅子也被描繪得相當精細,整張皇后像帶來相當生動的意象,可看出宋代宮廷畫師之技法高超。
對於歷代繪畫作品,今人多推崇宋畫、貶低明清畫,不過這樣簡單的劃分方式,除了將特定朝代加上刻板印象外,也會錯過各朝代的優秀作品。像是仇英(1494-1552年)繪製的《漢宮春曉》,畫中人物並不大但其線條不僅非常穩定,還能表現出風吹過衣飾的飄逸感,整體畫面乾淨通透,還帶有宋畫的生動。清代宮廷畫師金廷標所繪的《畫曹大家授書圖》,其線條相當有特色。遠看畫作會以為人物線條是平穩無起伏的,但近看會發現每一筆線條都是粗細變化非常明顯。
不過在一片温柔婉約的仕女像美人中,有一幅畫像特別與眾不同,這幅畫就是「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1733-1799年)所繪製的《蘇小小像》。蘇小小(479-5022年),相傳為南齊名妓一生追求自由,但因得風寒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羅聘的蘇小小,其容貌,尤其是眉毛、眼睛的畫法,與其他仕女圖的線條表現不同,而這樣的特殊畫法,也表現了蘇小小的內心情感。蘇小小身上的衣物線條呈現前後較細、中間粗,讓衣服顯得更加輕柔,也凸顯了她臉上與眾不同的表情。整幅畫的線條都畫得相當清楚,甚至蘇小小衣上的中國結繩子,都可以清楚看到其打法。
通過何炎泉清楚明瞭的解說,對於傳統中國繪畫裏,佔有十足「戲份」的線條有深刻的認識。尤其對於人物畫來說,最精采也最重要的即是畫中主角所身着的服飾,隨風飄動的衣飾、粗細變化表示衣服皺褶的立體感,這些技巧都仰賴畫家熟練又靈活自如地運用的毛筆,才能畫出一幅幅傳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