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被譽中國版《刺客教條》 唐史教授詳解考究細節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6月27日《長安十二時辰》「悄無聲息」開播,豆瓣評分8.6,登頂2019年國產劇口碑榜首。這部劇講了一個古代「反恐」故事,天寶三載上元節,舉城歡慶,卻有一夥外來的歹徒潛入長安,密謀要毀掉全城。死囚張小敬被看作是唯一能夠拯救長安的人,他絞盡腦汁,上下奔走,留給他的時間只有十二個時辰……

文:石鳴(一条)

劇集改編自同名小說《長安十二時辰》,原著作者馬伯庸和電視劇導演曹盾,在創作中都極忠實地還原了諸多歷史細節,除了懸疑刺激的劇情之外,劇集用大量篇幅描繪唐朝人的日常生活,讓觀眾們領略到久違的正宗「唐風」。皇帝稱作「聖人」,父親稱作「阿爺」,男女都行「流行一千年、失傳五百年」的叉手禮,應答不稱「嗻」,而稱「喏」。路邊的水溝寬窄,坊門的建製造型,詔書的格式和措辭,士兵的盔甲和武器,無一不有歷史出處。

「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再也沒有比長安更偉大的城市了。這部劇的主角不是張小敬,也不是哪一個人物,長安這座城市才是真正的主角。」

「《長安》火到這個情況真是沒預料到。」馬伯庸的助理陶翠感嘆說。《長安十二時辰》的劇集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因為名字太長,圈內人都簡稱為「長安」。劇集的開播可以用「猝不及防」來形容。6月27日是個週四,當天所有人都忐忑不安地等著。傳言說下午五點開播,可是大家都覺得不太可能,這個時間不上不下,哪有這種先例?大家打算等到八點。飯菜都點好了,投資人也到了,大家互相寬慰:要是上了就當是慶功宴,要是沒上就當正常聚餐。七點半,陶翠有事被朋友叫走。離開餐廳,她心裡還惦記著「長安」開播的事兒,一路不停地刷手機,刷優酷APP的界面。「突然就跳出來《長安十二時辰》,一次性放了12集出來。」

這一刻是20:11。陶翠馬上截屏私信轉發給飯桌邊等著開飯的人,求證消息。「沒有一個人回我,都在瘋狂地發自己的朋友圈。」等到陶翠反應過來,點開朋友圈的時候,已經被「長安」刷了屏。一晚過後,《長安十二時辰》在豆瓣獲得8.8的高分。播了一個月後,分數稍有震盪,但仍舊穩定在8.6,有近20萬人參與了豆瓣評分。圍繞這部劇的各種話題也一波一波,服化道、美食、建築、典章制度、歷史人物……被網友們分析了個底兒掉。就連劇中一個「叉手禮」的手勢,一句「喏」的應答,都變成了一篇又一篇鴻文的主題,《長安十二時辰》儼然成為了中國古代史的大型科普現場。

【《長安十二時辰》易烊千璽39度高燒堅持拍攝超敬業 前輩睇好爆紅】

【限古令鬆綁! 新白娘子傳奇、長安十二時辰解禁】

這和馬伯庸的小說寫作方式有關。他寫這部小說時,蒐集了大量的資料,讀了一大堆專題論文和考古報告,力求「所有的東西在歷史上都有查證」。他本身也是一個知識點強迫症患者。《長安十二時辰》裡,他細細描摹了天寶三載的長安人「怎麼吃飯、怎麼喝茶、哪裡上廁所,長安城的下水道什麼走向、隔水的欄杆什麼形制……」,每一項,都蘊含了充沛的知識點,甚至經得起唐史專家的挑錯。當初,也正是這些融會貫通在故事中的知識點,讓這部小說甫一發表就迅速引起關注。

《長安十二時辰》的導演曹盾是西安人,拍這部劇不是被動的「任務」,而是他主動的爭取。「第一小說確實好看。第二寫的是長安,有一種家鄉的情懷。」文學可以虛寫一筆的地方,畫面都必須切實。團隊接了這個戲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史料,反覆考證。「大唐美學」是花了將近兩年時間還原出來的。為了復原小說中描繪的「裡坊制」,團隊在像山建了一座70畝的唐城,花了5000萬。整個劇投資超過6個億,為了保證劇集質量,拍攝超支了一個月,費用曹盾自掏了腰包。

唐朝一個小人物的「24小時」 

起意寫小說的時候,是2016年初,距馬伯庸辭職當全職作家已有半年。在此之前,儘管馬伯庸已經出了十幾本書,拿了人民文學獎,網絡上號稱「親王」,有一批忠實擁躉的粉絲,現實生活中,他仍舊是施耐德電氣公司一名普通白領,按時打卡上下班,一晃十年。

馬伯庸(一条授權使用)

《長安十二時辰》是他專職搞創作之後的第一部長篇小說。2016年2月2日,他在知乎的一個問題下,敲下了洋洋灑灑幾千字的回答,成為這部小說的起點。知乎的這個問題其實相當小眾,是關於一款經典單機遊戲《刺客教條》(Assassin's Creed)。玩家在這個遊戲中扮演一名刺客,完成刺殺任務。遊戲的時空設定都是來源於真實的歷史,例如十字軍東征、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等等,遊戲中出現的劇情和人物,也多來源於真實歷史和真實人物。玩家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頗有穿越和見證歷史的快感。由於開發商是加拿大的公司,遊戲主要涉及的都是西方歷史。知乎上問的是:「如果你來給《刺客教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

馬伯庸的第一反應就是唐代的長安城。

「因為我在閱讀歷史的時候明顯能夠感覺得到,長安城和別的城市氣質完全不一樣。你讀的書越多,知識量越大,越能咀嚼出這座城市的味道。」

「你去到西安,飛機在空中盤旋還沒降落的時候,如果俯瞰大地,就能看到一連串的漢陵。落地的時候,降落在咸陽機場,咸陽也是一個充滿了歷史感的地方。」

「然後從咸陽機場沿著渭水驅車奔馳,渭水又是中國古代的著名河流。沿路你能看到遠處起伏的山丘,那都是皇陵。」

「到達西安市區,一路上經過各種門、各種路,你能想到許許多多背後的故事。」

【2019上半年豆瓣10大陸劇排行榜 東宮僅排第2 皓鑭傳竟榜上無名】

2010年,他寫過一本以唐代長安城為背景的小說《龍與地下鐵》。當時是在雜誌上連載,2016年1月,出版了單行本。這個故事來源於馬伯庸自己坐地鐵的時候開的一個腦洞:「如果地鐵隧道裡運行的不是列車,而是一條條龍,會怎麼樣?」知乎的提問則給了他一個新的腦洞:如果一個刺客,要在唐代的長安城完成一個刺殺任務,該怎麼設置人物和情節?他最初寫的主角是李白和杜甫,但是天寶三載這一年,這兩個人都不在長安。「其實文學作品無所謂,但我覺得難受,覺得美感被破壞掉了。」

當初《刺客教條》這個遊戲,吸引他的就是和真實歷史的結合。「這個遊戲的每一代,都一定是在真實的歷史中找到空隙,把虛構的故事嵌進去。這種創作手法其實我一直很欣賞,因為它能夠賦予作品一種質感。」不選用李白和杜甫,還有一個原因是「這兩個人太過著名了」,「我還是希望在一個故事裡能以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作為起點」。他最後選用的主角叫張小敬。出處是一本叫做《安祿山事蹟》的書。寫這本書的人叫姚汝能,歷史上基本沒有什麼記載,只知道他擔任過華陰縣尉,愛好文學。他留下來的著作就這一本,「張小敬」的名字在書裡也就出現過一次,是馬嵬坡兵變中首先動武發難楊國忠的人。

(一条授權使用)

「但我覺得,就這麼一句話,背後可以挖掘的東西就很多了。」他給張小敬添上了完整的履歷: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隴右兵,貼合的是唐朝在西域的一系列戰事。萬年縣不良帥,相當於今天首都一個區的刑警大隊長。張小敬是唐玄宗時期招募的第一批募兵,這裡暗合了唐朝府兵制崩潰、募兵制興起、並最終走向安史之亂的結局。

《長安十二時辰》最打動人的一點,便是主角的「平民思維」。小說中,張小敬被問及為什麼明明對這座城市失望透頂,卻還願意拼卻性命保長安平安時,說自己最在意的,就是長安的黎民百姓。

「做紙船的紅秀阿婆,馴駱駝的阿羅約,吹笛子的薛樂工,烙胡麻餅的回鶻老羅。還有,練跳舞磨爛腳跟的李十二……」

「長安好吃,好喝,好生活。當然讓人想留下,可真讓我覺得活得有意思的,是再普通不過的這些人。」

「大家沒讀過什麼書。也說不上有什麼了不得的前途。可,他們,不,我們,都在盡心做自己的事。」 (注:劇中這段台詞給了崔器)

這讓《長安十二時辰》與之前的朝代戲顯得不同。故事不再圍繞著宮闈秘事、王公貴族,而是下沉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宮鬥」只是一個若有若無的暗影,在前台活動的大量人物,都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寫小說時,馬伯庸對照楊鴻年的《隋唐兩京坊裡譜》和《唐代長安辭典》,這裡有條溝,那裡有棵樹,一坊一坊地復原這些普通人的生活環境。劇組拍戲時,外景地最終放棄了陳凱歌拍《妖貓傳》時在襄陽復建的唐城。據說原因之一就是襄陽唐城以宮殿景緻取勝,而《長安十二時辰》大量鏡頭篇幅不在表現宮殿,而在城市的基層機構——裡坊,尤其是一百零八坊嚴整規範的樣貌。

「《長安十二時辰》內核是一個反恐故事。最核心的是主角要守護一個城市,守護城市的普通人。這其實是現代人的思維,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對生命的珍惜。」馬伯庸說。十二個時辰發生的事兒,被拍成了48集。驚險刺激的劇情主線之外,有大量篇幅被用於描繪長安城百姓的日常生活。「一個英雄人物在那拼命,處於危險之中,那麼百姓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我要展現。」曹盾說。「如果我不展現這個,張小敬為什麼要救他?他救的是誰?他救的就是這些人,他保衛的就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如果這個生活方式你們都看不到,那不就變成一句口號了嗎?」

【今年5部必睇陸劇!唐嫣竇驍拍住上 《時間都知道》拖足2年終開播】

看電視,學歷史

馬伯庸在創作《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為了避免疏漏,曾經把稿子給多位唐史專家看過,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於賡哲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陝西咸陽人,主攻中國古代史,尤其是隋唐史,是央視《百家講壇》的主講人,著有《隋唐人的日常生活》、《平衡的失敗——唐玄宗的得與失》等。他對小說稿的印像是「馬親王寫得很認真」,「原著文稿我提過一點點意見,但很少」。對電視劇的印象則是「用心」,「在細節方面比原來要考究得多,這是最大的好處」。我們就這部電視劇涉及到的歷史背景採訪了他,他提供的解讀如下:

劇集的時間設定為「天寶三載」,唐玄宗為何在這一年改「年」為「載」?

在唐朝歷史上,改「年」為「載」不止這一次,唐肅宗也改過。這個主要是追求托古,顯得古雅一些。你可以注意到,唐玄宗在改“年”為“載”的同時,還把“州”改名為“郡”。其實“州”和“郡”是一回事兒,為什麼要改呢?從史料記載上看,就是一種托古改制,沒有什麼其他的特別原因。

劇中,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對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介紹自己時,說自己不是唐李,是隋李,這兩個「李」的主要區別?

隋李是起自於遼東。李必的原型李泌,是西魏北周時期八大柱國將軍李弼之後,李弼從祖源上來說是出自於遼東的。李唐本身是趙郡李氏,但是稱自己為隴西李氏。所以雖然他們都姓李,但不是同一個李。這兩個「李」,沒有什麼等級上的高下之分,都是名門望族。

中古時期特別講門第,你一介紹說,你是哪個名門望族之後,無論是婚姻還是當官,做任何事,人家都把你高看一眼。所以中古盛行譜牒之學,譜牒說白了就是家譜,因為身份對大家來說太重要了。這是現代人難以理解的,因為現代人已經不流行這種門第觀念了。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中古的貴族,和後世的貴族有什麼區別?

這種門第觀念的衰落是從宋代開始的。北宋是歷經戰亂建立起來的,原有的家庭結構在戰亂當中已經被完全打破了,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唐末黃巢起義,遊走全國,走到哪兒都殺貴族,等於對貴族進行了肉身的消滅。宋代以後,人們雖然有的時候也會說,我是哪個地方的名門望族之後,那隻是一種文化而已,身份對於他們本身已經沒有多大的實質性幫助。宋元明清的貴族,就是大官兒。如果沒有官職的話,別人也不會把你當回事兒,最多把你當個土豪而已。唐代的貴族,不一定是官兒,有時候沒什麼官職,但是仰仗著自己的門第之高,所以在社會上人們照樣很尊敬他。

劇中張小敬的這種情況,按照唐律,有可能逃過一死嗎?

沒有,判了死刑就得執行,除非是皇帝的大赦或者是特赦。一般新皇登基,冊立太子,冊立皇后,或者是皇親國戚當中——比方說自己的母親或者兒子——有人得了重病,為了祈福,會搞特赦或者大赦。大赦和特赦,有時候也不一定全部的死刑犯都能夠赦免,像十惡不赦這樣的罪名,基本一定不會赦免你,除非皇帝指明要赦免。一般來講,像電視劇當中那樣的情節,在唐朝的司法體系中是不可能的,因為其他人沒有決定這件事的權力。

唐朝人的夜生活是怎樣的?

唐朝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夜生活。因為唐朝實行嚴格的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坊市制度的意思就是說,坊是坊,市是市,城市的居住功能和商業功能嚴格區分開。所有的商業活動,只能在指定的兩個市場——東市和西市來進行。因此,一個坊內,縱然有上萬居民,也不能在裡面開餐館、商店、旅館等等。

市場的營業時間也是很短的,一天下來只有六個小時左右。中午十一點開門,下午日落之前就得關門,所有人必須在宵禁之前趕回家。夜生活基本就只是正月十五上元節那幾天。或者你在坊內要過夜生活當然也可以,但是有個前提條件,你得給朋友把住的地方准備好。所以大家不要想著穿越,穿越回去各種不方便,在古代,即便是大同盛世,也是約束多得很,現代人過慣了自由的日子,根本適應不了。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延禧攻略》粉絲必睇!于正新劇開播 從十大內地劇突圍而出】

【吳謹言打破《延禧攻略》古裝形象扮拜金女 拍陳凱歌新劇求突破】

 

長安的108坊,都是事先規劃好的嗎?

首先需要糾正的是,唐朝長安是109個坊。坊數前後有過變化,還有過110個坊,但是109個坊是主流。長安城是隋文帝建的,隋文帝建城的時候,是先規劃,後居住,這跟以前的都城就不一樣。因為在北齊的鄴南城之前,中國所有的城市,都只規劃公使和官府建築,居民區都是自發形成的。

但是從鄴南城、北魏的大同之後,中國的城市逐漸就開始了先規劃、後居住的辦法。長安城裡,由於宮城和皇城都在北邊,為了上班方便,達官貴人一般都在北邊買房。此外,東邊的地勢比較高,唐人的居住觀念是喜歡地勢比較高的,所以就造成了整個長安城的東北方向是非富即貴。著名的“紅燈區”平康坊就在這個方向上,裡面住的人,除了李林甫,還有過很多名人。

劇中張小敬的從軍經歷,反映了怎樣的史實?

唐朝初期實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國家按人頭分配土地,府兵平時種地,國家需要打仗了就上前線。《木蘭辭》裡面木蘭家就是典型的府兵,要自備盔​​甲和馬匹去為國出征。 到了唐玄宗時期,均田制崩潰了,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變成了流民,這樣就導致府兵制也走向了瓦解,最後就是兵源枯竭,人口很多,但是兵調不上來。

在這種情況下,前面有張說的改革,後面有李林甫的改革,他們兩個人改革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呢?就是既然咱們現在朝廷手頭有錢,農民又窮,不願意免費來當兵,那咱們就乾脆給他們發工資嘛。這樣一弄,一下子就解決了兵源的問題。府兵是義務兵役制,募兵是職業兵役制,朝廷出工資,我才來當兵,我為朝廷征戰,朝廷給我發錢。張小敬在電視劇裡是第一批募兵,一系列的戰役他都打過,這些都是有史實根據的。

(一条授權使用)

唐朝的沒落就是從兵制敗壞開始的,這個怎麼理解?

因為朝廷花大價錢僱的兵,那麼對於朝廷來說,就有一個成本的問題,我需要這個錢花得值,那就需要打仗。再加上唐玄宗頗想有所作為,在位的時候,對外戰爭非常多。因此募來的兵,兵力主要都部署在了邊境區域。原來府兵的基本部署原則是什麼呢?內重外輕,府兵主要集中在從長安到洛陽這一片,絕大部分兵力掌握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指揮之下。但是募兵就不一樣了,募兵主要分佈在邊境十個節度使手裡邊,由內重外輕變成了外重內輕。

到了天寶元年,全國有兵大約是62萬左右,十個節度使手裡邊有兵是58萬,只要有一個節度使有野心,中央就扛不住。安史之亂就是這麼爆發的,中央手裡邊沒軍隊了。而且這個兵跟兵,素質還不一樣。人家那個兵是在邊境上常年打仗、鍛煉出來的兵,有實戰經驗。你內地的那些兵,都是些少爺兵,跟人家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一萬人對一萬人,都不是人家的對手。

唐玄宗是提前了還是推遲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肯定是必然的,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沒有解決經濟基礎的問題。均田制的瓦解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因為均田制建立在平均土地的基礎上,這個前提是國家的人口不夠多。可是社會在發展,人口在繁衍,而土地就那麼多,所以均田制一定會瓦解。

均田制瓦解之後,帶來最大的社會問題就是經濟基礎的破落。為了緩解這個問題,按理說應該改革稅收制度。唐朝原來的稅收是以人頭為根本,此時就應該轉向。既然財產已經不平均了,那麼應該轉向以資產為本。但是唐玄宗做不到。為啥?這是人的一種慣性思維,就是自己正處在一個盛世當中,一切都是高歌猛進,一切都是鮮花掌聲,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讓他做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沒那個魄力和勇氣。他不做,就喪失了最後的機會。所以最後就搞了募兵制,募兵制帶來的結果就是節度使權力坐大,最後就是國家的動亂。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劇中,唐玄宗想趁上元節宣布讓政李林甫,這個是真有其事嗎?

沒有。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與此類似的是,唐玄宗曾經表露過這方面的意圖,他覺得天下現在平安無事,我現在日子過得很逍遙很舒服,所以想住在宮裡面好好養老,政務主要交給李林甫來處理。但是沒有說讓權這個意思,或者說搞什麼新的制度。他只是想讓李林甫更多地擔負起一般性的事務,他呢,就做一個大概的領導工作就可以了,他是這個意思。但是這件事遭到了高力士的極力反對。高力士一向是維護皇帝的權威的,他反對的理由很簡單,皇權不可旁落。經過他的一番勸說之後,唐玄宗又收回這個念頭了。

劇中郭利仕的原型高力士,有一個頭銜是驃騎大將軍,太監也能當將軍?

對。唐玄宗時期,高力士、魚朝恩等這些宦官,都擔任過將軍,這在唐朝一點兒都不奇怪,是很正常的現象。還有,唐玄宗還搞了一個監軍制度,就是宦官去監軍。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措辭,唐代沒有太監這個詞,只有宦官這個詞,或者稱內宦、內官都可以。為什麼宦官可以去監軍呢?因為宦官是皇帝最信賴的,所以把他派出去。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宦官監軍,最後還導致兩位名將被唐玄宗賜死。

右為郭利仕(呂涼飾)。(《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電視劇裡提到的何家村金器,目前有什麼考古結論?

暫時還沒有什麼結論,都是推測。原來認為,這批金器是天寶年間,安史之亂,有達官貴人埋下去的。達官貴人是誰?現在還很難說。有人認為是租庸調使劉震。但是劉震這個人只見於筆記小說,從來沒有見於正式的史料當中。還有一些考證認為,那些器物帶有唐德宗時期的色彩。換句話說,不是天寶年間躲避安史之亂埋下去的,而是唐德宗時期發生了涇原兵變,達官貴人跟著皇帝逃難的時候,埋下去的。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