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中的香港味道》為港創作的飲食文學首次訪台 |何故專欄
2024年2月23至25日,我帶著《回憶中的香港味道》來到台灣!
短短三日,《那個下午,我在露台煎西多士》讀劇演出,合共上演9場,當中5場是粵語,4場是國語。這是我的劇本首次在台灣演出,可算是夢想成真,成就解鎖。
《回憶中的香港味道》小說系列,是我為了香港而創作的「飲食文學」,2023年內已先後將其中三個短篇故事《餐桌上的戰爭》、《準備好大吃一場》和《那個下午,我在露台煎西多士》改編為「餐飲劇場」,以加入了互動元素的讀劇形式演出,並且讓觀眾可以品嚐「香港味道」,是一個有味道,也有溫度的劇場。
我跟「不小心創作社」的社長艾文相識多年,得悉他移居台灣後仍然堅持舞台創作和演出,樂意將《那個下午,我在露台煎西多士》授權給他,他在短時間內已做好前期籌備,並且跟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療寮生活館」合作,製作出台港攜手的「餐飲劇場」,不只讓在台港人回味,也讓台灣的觀眾加深對香港飲食文化的了解。
《那個下午,我在露台煎西多士》改編自收錄於《回憶中的香港味道2》裡的同名短篇小說,是一個以香港特色食物「西多士」向村上春樹及達明一派致敬的都市奇情故事。故事講述某個下午,男主角「西多士」獨自在露台煎港式西多士,分享不同的醬料搭配時,突然收到舊室友「太陽蛋」的前女友「蛋撻」來電,勾起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回憶。這個故事的主題,是在美食的衝突和交融中,討論「死亡」和「重生」,因為「西多士的使命,就是要令麵包得以重生!」
《那個下午,我在露台煎西多士》讀劇演出,由我這個小說原作者擔任編劇,艾文身兼製作人及總導演,黎智軒擔任音樂顧問,並且親自重新拉奏配樂,演員集合了香港人和台灣人。在「療寮生活館」演出的5場粵語版,分別由歐陽國斌(KB)、李嘉瑩(Pinkie)和林展毅(Ian)飾演「西多士」、「蛋撻」/「黃夏蕙」和「太陽蛋」,邱海靖擔任旁白,歐陽國斌和邱海靖都是已移居台灣的香港人,李嘉瑩則是因為工作而穿梭港台兩地,以工餘時間參與演出,林展毅是對香港文化很有興趣的台灣人,他曾在「療寮生活館」學習粵語,故此能夠以流行粵語演出。在「不小心創作社」演出的4場國語版,「西多士」由專業配音員余宗翰飾演,「蛋撻」/「黃夏蕙」的A組是即興演員阿J,B組是自由演員兼模特兒李芸晞,曾濬煒飾演「太陽蛋」兼擔任舞台指導。
《那個下午,我在露台煎西多士》讀劇演出的粵語版和國語版,除了台詞上的差別,更取用了截然不同的舞台手法,兩個版本都給予我不同程度的驚喜!
《我在露台煎西多士》讀劇演出國語版,設計上就像傳統的讀劇演出,三位演員並排而坐,較為靜態。大家如果閉上眼睛,就像聆聽著如泣如訴的廣播劇。余宗翰的聲音非常動聽,聽他的聲音已是一種享受,而且他清楚掌握主角的情緒,成功讓觀眾投入故事,後半段更令部分觀眾感動落淚。阿J和李芸晞各有精彩表現,她們飾演的「蛋撻」和「黃夏蕙」都恰到好處,卻跟「西多士」擦出不同火花。曾濬煒身兼多職,也是粵語版幕後的工作人員,能者多勞,專業中的專業。
《那個下午,我在露台煎西多士》讀劇演出粵語版則較為創新和多元化,舞台分為兩部份,邱海靖、李嘉瑩和林展毅並排坐在一旁,歐陽國斌則在另一旁獨自演出,而且加入了「無道具」的表演模式,歐陽國斌需要模擬拿著鑊鏟煎西多士、從廚櫃裡拿出不同的醬料等,除了各種肢體動作,他在故事中段穿上圍裙,並借用了現場的窗簾來配合劇情的變化,而其餘三位演員也有突然鼓掌的聲音及視覺效果,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劇場體驗。粵語版很有心思,附加了中文字幕,讓對粵語有不同程度掌握的台灣觀眾,也可以無礙地進入這個以經典港式美食為主題的粵語餐飲劇場,散場時,由演員向觀眾派發港式蛋撻,一起分甘同味。
《那個下午,我在露台煎西多士》讓我重遇了不少舊朋友,包括:已在台灣發展多年、近作有電影《周處除三害》的演員張啟樂;已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畢業的茜利妹;著有《條條大路通電影》文集的電影界前輩梁良;中央廣播電臺的主持人心怡;中央廣播電臺的新聞部經理黃美寧。我也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包括:開設了Podcast頻道「劇場狂粉的日常」的吉米布蘭卡與鳳君;「大陸委員會港澳蒙藏處」蔡孟潔科長也在開幕首演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同仁到場祝賀。
《那個下午,我在露台煎西多士》是次台灣演出,因為文化和翻譯的差異,台詞裡「芝士」、「牛油果」和「腐乳」等名詞,都已改為「起司」、「酪梨」和「豆腐乳」,然而,劇名的關鍵詞「露台」和「西多士」,並沒有改為「洋台」和「法式吐司」,因為這是由屬於香港的飲食文學改編,我希望可以在台灣保留和承傳香港文化。
《那個下午,我在露台煎西多士》的演後分享會,令我獲益良多,甚至大開眼界!有觀眾好奇為什麼主角都以港式美食命名?我笑說這是飲食文學啊!其實早在《打邊爐》系列中環繞芫茜皮蛋湯的《愛在煙霧瀰漫時》,四位主角已分別名為「香菜」、「皮蛋」、「豆腐」和「馬蹄」。也有觀眾好奇為什麼這三款港式美食都跟雞蛋有關?因為這個故事的主題正是「重生」。其實腐乳也是重要元素!我特別穿著印有腐乳圖晝的T-Shirt出席分享會。亦有觀眾因為由台灣人以粵語演出,討論到身份認同的問題;更有觀眾好奇「蛋撻」兒子的真正父親是誰?甚至有觀眾懷疑「西多士」和「太陽蛋」是BL關係⋯⋯然而,最有趣的是,因為我的國語不夠水準,竟然有觀眾將「黃夏蕙」聽成「王家衛」!這個可愛而美麗的誤會,積極考慮寫入《回憶中的香港味道3》的新故事內!
《那個下午,我在露台煎西多士》在台灣的9場演出,經已圓滿結束!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以及寶貴的意見!期待盡快有機會在台灣重演!更期待可以在不同餐廳和其他場地演出!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