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也會用廣東話「無問題」? 談港日文化相互影響|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助理教授片岡新和獨立研究者李燕萍合著《港式日語-香港日文大搜查,懷舊、日常、新興300例》,介紹不少成為了廣東話日常用語的日文詞彙。例如我們常說享受「二人世界」,原來是來自1970年代日本愛情電視劇《二人世界》,書中解釋道:「當時日本漸漸由傳統大家庭變為夫婦兩人,享受自己的小天地,《二人世界》正好反映了當時生活型態的小天地。」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港式日語》-港日文化相互影響

我們常說享受「二人世界」,原來是來自1970年代日本愛情電視劇《二人世界》(amazon)

飲食文化的改變

日本文化影響香港甚深,不少日本人發明的日常用品,傳入香港後變得普及,例如日本人於1940年代發明了電飯煲,而1965年香港進口電飯煲的數量已經差不多有九萬個,如今更幾乎成為香港家庭的必需品。廣東話「電飯煲」一詞就是借用了日文「電気炊飯器」(denki suihanki) 的「電」和「飯」,並將「器」意譯為「煲」。

除了發明品外,香港飲食文化亦隨港式日語而改變,例如日文的「豚肉」(butaniku) 一律代表豬肉,廣東話借用後則用來表示「高級豬肉」。此外,我們在茶餐廳經常見到廚師用的「味之素」、「出前一丁」等日本食品,在香港大受歡迎,成為今日香港飲食文化的一部份。

還有其他香港人非常熟悉的日用品 ------「喇叭牌正露丸」、「無比膏」、「美源髮采」等,這些日本品牌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習慣,甚至日常語言。片岡新指出,這些產品令廣東話不知不覺地與日語建立了關係。

童年回憶的名字

日本動畫Doraemon於1982年在香港的電視台播出,可能是因為動畫裡的機械貓頸上有個鈴鐺,所以香港譯名便改成「叮噹」。1996年,電子遊戲 Pokemon推出並大受歡迎,後來動畫、卡牌遊戲等產品都深受世界各地擁躉喜愛,香港將之意譯為「寵物小精靈」。後來官方統一大中華地區譯名,將「叮噹」改為音譯「多啦A夢」,「寵物小精靈」則改成「寶可夢」。然而不少香港人還是喜愛舊譯名。這些名字刻入了我們心中,成為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港日文化相互影響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馮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港式日語並不是單向地受日本影響,也有廣東話與日文互相影響的時候。片岡新舉例,「飲茶」、「燒賣」、「叉燒」、「雲吞」這些字詞均是由廣東話影響日語。日本人如開玩笑說「沒有問題」除了會說「大丈夫」(daijoubu),原來還會用「モウマンタイ」(moumantai),即是音譯自中文「無問題」。這個用法原來是來自1999年一部在日本大熱的香港電影《無問題》。李燕萍指,廣東話常常借用日本新穎的字詞,其實反之亦然,令語言更富生命力。

港式日語的通行,源自香港人豐富的想像力。靈活運用字詞,將各地文化共冶一爐,更顯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活力。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