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學生重新包裝港鐵深水埗站:深水埗像古羅馬廣場
一般人逛深水埗是想買平貨,在繁忙混亂的鴨寮街中挑選心頭好。三個設計系的外籍學生拿着畫筆和相機,細看深水埗的唐樓,以半咸半淡的廣東話與街坊做訪問,把觀察和訪問化為創意設計,點綴深水埗的港鐵站。
港鐵找設計學生獻計 連繫車站和社區
港鐵邀請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SCAD)合作,為美化深水埗站提供設計概念,希望連繫車站和社區。SCAD校舍位於深水埗,學生每天上課必然經過舊區,今次港鐵找學生獻計,可謂一拍即合。經過五星期的研究和創作,十四位學生提交七份設計方案,港鐵最後選出兩份計劃,目前正在中環地鐵站(J出口站內)展出,設計將於今年年底在深水埗站內長期展出。
匈牙利藉學生眼中的深水埗:像古羅馬廣場
來自匈牙利的Boroka Kopacz修讀室內設計,她與拍檔Najah Dunham共同創作「深水埗之椅」的提案,展出兩幅椅子拼貼作品。Kopacz每天上學時總看見街上的紅A膠椅,她形容膠椅象徵該區的活力。「你走到深水埗的各處,都看見便宜的膠椅。早上,街坊不用膠椅時,便疊好它們;入夜後,與朋友開飯飲酒,便將膠椅拿出來。這些廉價膠椅代表深水埗的社群,我隨時都可以拿一張來坐,在街頭休息。」Kopacz笑說。
Kopacz在匈牙利長大,喜歡歐洲的建築特色,她以古羅馬廣場來比喻深水埗,因為來自四方八面的訪客在街道上來往穿插,又可隨時坐下休息、聊天。Kopacz和Dunham於是拍攝不同角度的椅子,再以拼貼方式表達深水埗「花多眼亂」的視覺感受。
她們最初的計劃是以銅作倒模,製作出真實的膠椅模型,準備放在月台。可惜港鐵不接納這部分的建議,Kopacz指港鐵對於設計採用的物料要求十分嚴格,並不接受銅器設計,而拼貼作品亦是防火的印刷品,設計才獲批准。
「高樓大廈還未建好時,這些風土建築(vernacular architecture)已經在香港出現,可以滿足本地居民的日常需要,工作地方與住所互相融合,展現了深水埗人的身份。」
華裔學生:前鋪後居唐樓是深水埗人身份
另一個獲選方案是「城巿的特性」,室內設計系學生Nicholas Wang和Savannah Wikins對唐樓的建築特色感到着迷,他們於是拍攝不同唐樓外觀,製成大型海報貼到玻璃圍欄上,又製作出舊樓形狀的椅子。Nicholas指,「高樓大廈還未建好時,這些風土建築(vernacular architecture)已經在香港出現,可以滿足本地居民的日常需要,工作地方與住所互相融合,展現了深水埗人的身份。」風土建築是指用運用當地材料建造,以符合特殊地方需求的建築,深水埗區的唐樓前鋪後居,靈活地運用土地和空間。
Nicholas又表示,一些舊樓採用流線摩登(Streamlined Moderne)的建築設計,這種風格於1930年代由美國引入,特色是水平線條、圓角。「香港曾經是殖民地,建築風格受西方影響,過去回憶都在深水埗舊樓中反映出來。」他參考過流線摩登建築,製作出數張「舊樓椅子」,港鐵設計隊伍將選擇合適物料製作椅子。二人希望乘客出站後,觀賞大型海報與椅子,能預先感受深水埗的獨特氣息。
創作期間,Nicholas與Savannah仔細記錄舊區唐樓,又與老店主做訪問,了解居民如何運用城市空間。「深水埗有形形形色色的老店鋪,如麵店、皮革店,我們訪問了在六十年代開業的老麵店,印象深刻。」兩人都不是本地人,華裔的Nicholas也只能以簡單廣東話與街坊聊天。靠着Nicholas的簡單廣東話,兩人一邊尋訪街坊,也一邊尋找街頭美食,對於Savannah來說,是一個有趣的經驗。他說:「我發掘了深水埗的小寶藏。」
SCAD「車站藝術」展覽
展期:即日至6月30日
地點:中環地鐵站(J出口站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