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影像】打躉街櫈創公共空間 香港的「攝櫈」藝術
2011年 ,內地藝術家艾未未在台北展出 「大理石椅子」作品,他模仿傳統酸枝椅的外觀,卻用堅硬高貴的白色大理石雕製成「文人木椅」,具諷刺權力及傳統的意味。然而,作品竟在運送途中受擠壓,到達台北市立美術館時,椅腳斷裂。作品照樣展出,但變成由一張完整大理石椅子和一張已斷裂的椅子組成,而碎裂的作品亦帶來意想不到的政治隱喻。
原來,以「椅子」為題的藝術創作,也能引伸多重意義,讓人重新審視屁股下的椅子。本地三位風格迥然不同的攝影師,為街上的空椅着迷,多年來遊走大街小巷,紀錄大小椅子的不同形態。
攝影:龔慧、李澤彤、李孫彤
凌晨的空椅 想象街坊神態
「櫈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是人日常活動的引證。我通常在凌晨兩點到四點時在街上拍攝,那時沒有人坐在櫈上。我從觀察櫈的細節中看到人的習慣,例如有人怕櫈被拿走,於是連上幼線。當我拍攝空椅時,我會假想有人坐在椅上,而我正在拍下他們的肖像。」全職攝影師阮小芹(Kay)在08年開始拍攝街道上的空椅,一拍便拍了兩年,她形容自己當時年輕,未能從日間的拍攝工作得到滿足感,工作只容許她毫無自主性地拍攝一式一樣的產品。愁緒令她失眠,她決意拿着中片幅相機在家附近遊走,尋找有趣的題材。
夜深時份,Kay走到一個個舊區,每當遇上一張有個性的椅子,先駐足觀賞,然後放好腳架,相機平視椅子,又將椅子放在構圖正中間。Kay絕不移動椅的位置,而務求在黑夜中突顯椅子的個性。「我最喜歡這一張龍椅,這是我影過的椅中最有個性的。我沒有想過,像這樣漂亮的椅子也會被人遺棄在一角。當時在街道上可以很易找到椅子,但要找特別的、有個性的卻很難。」
Kay所指的「龍椅」是傳統酸枝椅,坐在上面的人該很有霸氣。她又說:「雖然我沒有拍攝人的肖像,但你可以從照中感到人的存在」。
公共空間的空椅 公與私的界線
姜永生(Sam)2012年在元朗拍攝的第一張空椅,是一張鮮紅色的沙發,被放置在天橋底的草叢中,成為「萬綠叢中一點紅」,非常奪目。曾任職電視台導演的他形容「這個情景好有畫面」,如拍戲的場景般。和拍戲不同,拍戲時他在背景前安排燈光和演員,那次他卻用鏡頭紀錄城市的真實情景。這張相引發他對椅的好奇心,便開展《空凳》拍攝計劃,兩年間共拍了200多張照片。
「我也開始研究哪兒會有空椅,是否香港路太窄,難在鬧市中放椅?在公共空間中放張椅,什麼時候會被人拿走?」在開展拍攝計劃前,Sam對公共空間有很多疑問,在遊走、觀察和拍攝期間,他用攝影去探索公共空間的可能性。
「西貢大坳門路的巴士站內有張長椅,是一張好重好大的長椅,我不知道是誰搬出來的。我能想像到,大家有意識地合力把它搬上來。」Sam認為街坊一向用自己方式解決問題,有人覺得需要在這裏休息,便自覺將椅放到公眾空間。由於這些椅子不屬於該空間,過幾天便可能被保安移走,但再過幾天又有人需要坐着休息,新的椅子又再佔據一小塊公共空間,街坊與保安展開一場場空間爭奪戰。他又說,即使公共空間多了椅子,香港人不喜歡坐在繁忙街道上觀察、欣賞城市,很多人寧願選擇付錢在咖啡店裏休息,或站在地鐵站等人,也不想在街上坐。
後巷的椅子 展現實際的美
德籍攝影師Michael Wolf在港居住近23年,因迷戀香港的城市景觀而決定留港。在過去13 年間,他曾紀錄被清拆的轉角唐樓,又拍下驚人的高樓森林,六十二歲依然不覺沉悶,經常帶着相機穿越橫街後巷,拍下後巷的各種細節,如被修補的舊椅子、掛起的數枝掃巴等等,紀錄一個個以民間智慧解決空間不足的故事。
Michael認為:「香港人大多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很多人喜歡在後巷抽煙,或是坐在後巷的破舊椅子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小空間。」他喜歡在後巷抽煙、思考和拍攝,13年間拍攝近500張椅子,並從中選取20多張,以《隨便的座位安排》(Informal seating arrangements)命名,一部分作品在大街上拍攝,但大部分是在他心愛的後巷所拍。
「我喜歡破舊的椅子,它們大多經人手改造過,改造者重視椅子的實用性多於外觀的美學。」Michael又說德國人重設計美學,歐洲很難遇到如香港般有「實際美」的椅子。他覺得拍攝舊椅子就好比拍攝老人的臉孔,每張臉也有獨特的故事。有時看到心愛的舊椅子,他會付上五百元購買,有人感到錯愕,並將椅子送給他,亦有人以為他是瘋子,大聲罵他離開,多多錢也不賣。
90年代,Michael曾在北京工作。「1995年時,我在北京拍下一張漂亮的椅子,椅腳由磚頭疊成,上面放了坐墊。我正在放好腳架時,便來了十幾二十人,問我為什麼拍這張椅子,是否在開中國玩笑。於是我和助手快快拍完便走了,6小時後又想回到該處,想拍下主人家的肖像,但公安已經到來,將椅子打成碎片。」Michael認為攝影讓人看到這張椅子,但亦因為他的拍攝,椅子才被公安打碎,消失在世上。「香港比內地更先進,始終有自知之明。我現在還可以在香港拍破舊的椅子,遲些可能不能了。我利用香港本土特有的文化來作聲明,香港是香港,香港不是中國。」
阮小芹(Kay)
全職攝影師,中文大學新聞學文學碩士,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文學士,於 2003 年獲獎學金到英國 Kent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作交流生,主修廣告及編輯攝影。曾於多份雜誌工作,作品於本地多份文化藝術雜誌上刊載,曾於2008年舉行首個攝影個展「安靜.旅程」,2009 年聯展「白在黑之椅子系列」。
姜永生 (Sam)
導演、攝影指導、香港設計師協會會員,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於英國取得設計學碩士,從事美術設計及創作工作。他的創作興趣廣泛,範疇涵蓋平面設計、廣告、攝影以至錄像製作,曾奪得多個比賽獎項,包括香港設計師協會設計大獎、國家地理國際攝影比賽及Metro全球攝影大賽等。
Michael Wolf
1954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曾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留學,後來在歐洲及美國擔任自由記者。自1990年代踏足香港,旅居至今23年,攝影題材以大都會的建築物及日常生活文化為主,曾先後出版22本攝影集,2009年推出代表作Architecture of Density 攝影系列,以震憾性的鏡頭記錄香港密不透風的建築佈局,隱喻大城市的壓迫,諷刺地產霸權的兇猛。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