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縛藝術:重演束縛的痛苦來釋放內心 了解繩縛文化的前世今生
都市人生活及工作壓力大,看似身處自由城市,但實質上欠缺自由,對身心靈發展均有阻礙,種種鬱結不快極待抒發。世界上有一班繩縛愛好者,透過繩縛將身體拘束,重演束縛的痛苦來釋放內心。
另一方面,繩縛突顯身體的另類美態,在獨特的審美角度之下視為一種藝術形式,例如日本著名攝影大師荒木經惟就經常以繩縛作為攝影題材。適逢本地即將舉行「繩縛藝術節2023」,探索繩縛不為人知的多面向,適合繩縛愛好者或是對繩縛抱有好奇的朋友,藉此機會我們也來了解一下繩縛的前世今生。
從繩縛的演變我們了解到繩縛的功能性轉變,由本來拘束得令人動彈不得,變成了將繩結置於人前的表演藝術。追源溯流,繩縛源自於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專門用來抓捕犯人的捕繩術。從古裝片中我們總是見到犯人被收於大牢時,手腳都會扣上鐵扣鐵鐐,但在日本古時,根本沒有這麼多鐵製用品,所以大多會用繩來綑綁犯人。大家可能會感到好奇,為何繩縛會將人五花大綁,而並非如手扣般綁好手腳便可。因為綑綁術還有分不同的功能,縛法五花八門,例如追捕時運用以速度為主的「早繩」,押送時採用的「本繩」、還有拷問用的「拷問繩」,加上全日本沒有統一的技法,不同地方也有自己的流派,並會防止外流,畢竟繩縛不同於鐵製品,懂得技法便有機會破解。此外,繩縛不單只用來固定,特定的綁法還會令人感到痛苦,或者在掙紮時難以呼吸,以加強拘束的效果。
有看過現代繩縛藝術的便會發現,繩結及綁成的圖案,大多會置於身體前方以供欣賞,而且有一定限制不可以束縛某些身體部位,以免被縛者發生危險。不過古代捕繩術卻通通相反,繩結機關往往位於身體背面,讓犯人不能研究解脫方法,所用的繩子亦較為幼細,以增加拘束力和痛楚。所以說到底古代捕繩術與現代繩縛不盡相同,如果對捕繩術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由藤田西湖所著的《図解捕縄術》,藤田西湖被稱為「最後的忍者」、甲賀流忍術14代傳人,可能是絕少得到捕繩術真傳之人。
至於將捕繩術這種實戰技巧演變到繩縛藝術的轉折點,就是日本戰國時期的歌舞伎,這種戲劇表演是為當時平民的最大娛樂之一。當中一種場境「責め場」,是將拷問、折磨犯人的情境透過舞台展現出來,「責め場」之所以掀動觀眾的情緒,觀眾並非一定是代入到施虐者一方。反而被「責」的一方往往是社會底層、弱小的社群,正正是台下觀眾的寫照。再加上劇情的帶動,令人在壓抑、痛苦之中,卻得到一個抒發的出口。此時演員將捕繩術修改成可以用視覺欣賞的形態,繩子成為了一個象徵,也是情感的載體。讓現代人了解到繩縛的歷史與文化,還有浮世繪這一繪畫形式,其中一種浮世繪題材正是當時的歌舞伎演員肖像,當觀眾看畢表演可以當成收藏品購入,浮世繪將已演變成舞台藝術的繩縛再變成平面藝術,並流傳後世。
時至今日,繩縛相比起表演形式更著重參與,以及與內心的交流,在是次「繩縛藝術節2023」之上,大家可以體驗到多元化的繩縛文化,包括人體寫生、藝術表演、導賞活動、現場音樂、攝影工作坊、教學、座談會等,主辦方指出,大眾一般認為在繩縛之中被縛者是不自主的,但其實正好相反,被縛者擁有主導權,至於縛者則需要先了解被縛者當下的狀況,再決定力度、綁法、繩結及技巧,過程中時刻溝通並建立互信。所以每一次的繩縛,都是二人合作而成的藝術,並且獨一無二、難以複製的。
繩縛藝術節2023
日期: 7月13日至23日
地點: Heath(尖沙咀彌敦道36-44 號重慶大廈地庫)
查詢:facebook.com/shibariforallhk 、 instagram.com/shibariforal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