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希詩歌藝術分析 古典詩歌重聲調抑揚粵語誦讀更見其意|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上回提及《摘藝西東-希臘中國》一書選載了鄺健行90年代在報章撰寫的專欄。鄺健行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對中國及希臘文化素有研究,著書分享了他在希臘求學時期所見所聞、對中希文化的見解等。今回再淺談他對中希文學——尤其是詩歌的分析。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摘藝西東-希臘中國》-中希詩的國度

【延伸閱讀:中希文學互鑑 由翻譯看古希臘如何成為西方文化藝術搖籃

《摘藝西東-希臘中國》作者: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鄺健行。(圖片由開卷樂提供)

鄺健行直言中國和希臘均是「詩的國度」,兩國在長年文化累積中,詩歌佔了很重要的位置。書中〈詩的國度〉便寫道:「別的民族不說,希臘人便頗有我們中國人的心態,對自己民族的詩歌輝煌傳統深感自豪。」無論是希臘古代的敘事詩、抒情詩,中世紀宗教讚頌或民間風謠,均具有極高藝術價值,而直到現在希臘近代詩風氣仍然盛行。他回想在希臘求學時,有印刷廠的負責人告訴他,廠房印刷的詩集比小說散文還多。鄺健行又舉出希臘詩人謝菲里斯和埃利蒂斯曾先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見希臘近代詩風之盛。

希臘文化中,詩歌佔了很重要的位置(圖源:gettyimages)

鄺健行指,希臘詩歌講求長短,而中國詩歌重視聲調抑揚,尤其唐宋古詩特別顯著。〈現代人寫舊詩〉一文中,鄺健行指出中國內地寫舊詩風氣日趨興盛,唯他們以普通話入詩,普通話只有四聲,而且沒有入聲;而粵語有九聲,故以粵語誦讀古典詩歌,更感受唐宋古人創作的詩語聲調微妙之意,如岑參七古《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首兩句:「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角」、「落」兩個入聲字節奏短促,表現了胡兵忽起,軍務急迫的情況,若用現代四聲陽平或上聲,發聲會拉長,「缺少原來入聲勁急的特點」,且兩字用普通話唸不同屬一韻,「對句子的節奏似乎不起收束的作用,於是古人所謂『其節短,其勢險』的評論變得沒有意義,因為誦讀時根本領會不到。」

《摘藝西東-希臘中國》書封。(圖片由開卷樂提供)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

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詩的朗讀固然重要,但內容須言之有物,否則空有格式技巧。鄺健行在〈舊瓶舊酒〉憶述自己曾擔任古典詩歌比賽的評判,發現不少參賽者雖然符合聲調格律,對仗工整,內容卻大多複印古人的意念、用字,忘記自己身處現代的時空,「送朋友遠赴異國,仍祝布帆無恙;而『團扇』、『酒旗』、『策馬』、『挑燈』等跟今天生活全沒關係的詞語紛紛奔赴筆下。結果是一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作品跟二三百年前一個鄉間土子的作品,氣味情調毫無分別。」

詩所承載的情感內容如何緣自生活,引起讀者共鳴,一直是創作的重要課題。鄺健行對杜甫有深入研究,《摘藝西東-希臘中國》雖源自小小的專欄,但對杜詩仍有深入淺出的分析,讓讀者獲益良多。除了詩的創作外,他對於「賦」、「小說」、「八股文」等等也有獨到見解。愛好古典文學者,讀來自當趣味盎然。

中國古詩以粵語朗誦,更能感受當中意境。(圖源:網絡圖片)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開卷樂其他文章:中希文學互鑑 由翻譯看古希臘如何成為西方文化藝術搖籃

【開卷樂其他文章:《緣路山旮旯》隱世美景 百年客家古村的鄉郊保育與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