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希臘對自然與科學的差異 了解蘇格拉底轉向人文世界的因由
【藝文編按】哲學家蘇格拉底把人們探尋真理的焦點從自然界別轉移至人文世界普遍被認為是哲學領域中的轉折點。這種人文轉向也間接令日後不少哲學議題與自然科學脫勾。本文節錄自麥田出版《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的〈蘇格拉底的人文轉向〉一章,內容主要講述古代人們對自然與科學的理解跟現代有什麼的差異。
西元前四世紀左右,雅典城邦出現了一位熱愛到市場上跟人討論問題的哲學家,這個人就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是一位很特殊的哲學家,因為他雖然有眾多學徒,卻未曾留下任何書寫的哲學作品,所以我們今天所認識到的蘇格拉底,都是出自於與他同時代人筆下的記述。現在討論蘇格拉底哲學的時候,多半參考柏拉圖(Plato)《對話錄》前期的討論,雖然柏拉圖的對話錄不像《論語》,不是弟子記錄老師言行的作品,但我們仍然能夠從當中推敲出某些屬於蘇格拉底的立場,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是蘇格拉底對自然研究的態度。
蘇格拉底對自然研究的態度在多數哲學史裡通常會以一個詞來總結:人文轉向。簡單來說,蘇格拉底認為不應該花所有心力去研究變動不居的自然,而應該思考人的生命、正義、德行這類的問題。這是對所謂人文轉向一個非常簡略的說明。然而,正因為多數介紹都只停留在這樣的說明上,反而誤導很多人,以為蘇格拉底認為討論人類的文化比自然重要。在今天的思考框架裡面,自然與文化(或人文)被視為能夠涵蓋所有分類的一組詞彙,換句話說,我們傾向認為一個東西如果不是自然就是人文,不是人文就是自然。自然對於古希臘人來說指的是自然生成物,因此數字不是自然物,數學也不是自然科學。同樣地,所謂的文化,是人的行為生成出的結果,所以風俗、習慣是文化,會隨著不同族群建構出不同的內容。在這個意義上,蘇格拉底的人文轉向並不是轉而去研究人類文化,而是研究跟自己生命相關,卻不具任何文化差異的普遍事物:正義、善、德行、美等本質,而這些本質對蘇格拉底來說才是恆常不變的真實存在。
作者:哲學新媒體, 孫有蓉, 邱獻儀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2-09
習慣自然科學當道的讀者讀到這裡一定覺得非常彆扭,覺得蘇格拉底好像把道德哲學拉到比自然科學還要高的地位上。接下來,讓我們重新回到「科學」的意義,來理解蘇格拉底到底為什麼認為自然不是一個值得花一輩子研究的對象。
我們使用「科學」這個詞彙的時候,這個詞代表的是最高等級的知識,也就是最真且最穩定的知識。就像我們不會將星座預測稱為科學,因為星座預測不總是為真,所提供的知識也並不穩定,有的時候有效,有的時候差之千里。就好像如果今天有人說他知道你是誰,卻沒有能力每一次都準確認出你來,基本上這個「知道」的程度就僅是「偶爾為真」。對於古希臘人來說,真正能稱作科學的知識就要符合最嚴格的真理條件:絕對、永遠、無例外為真。大家不難發現今天的科學定義已經跟古希臘人所定義的科學不太一樣了,雖然我們仍然認為自然科學是最精確的知識。我們現在覺得自然科學精確,因為自然科學數學化,不管研究物理現象還是化學現象,最終都是以數學公式來總結,讓我們時常忘了就算在這麼精密的計算下,仍然只能夠給出有一定誤差可能的結果,換句話說,離開了數學的自然,仍然充滿無常和不可預期。蘇格拉底人文轉向的關鍵就在這裡:自然是無窮變動的物,從存在上就不可能提供穩定的知識,與其花大半輩子追求這麼飄渺、規律非常有限的認知對象,人應該回頭探討在這麼多自以為知道的內容當中,到底什麼才是穩定、普遍為真的?用一種更強烈的方式來說,因為自然一直變動而真理則恆常不變,如果花再久時間研究自然運動都不會讓我們碰觸到真理,那自然知識到底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本文獲麥田出版授權轉載,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 是由一群哲學人組成的新創團隊,用富有創意的方式在社會上傳播哲學內容和推廣哲學教育,點燃人們對知識和思辨的熱情,滿足大眾對哲學的需求。孫有蓉,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現於法國索邦巴黎第一大學擔任博士生講師。邱獻儀,中正大學哲學博士,專長領域於科學哲學、生物學哲學、氣候科學哲學;現時除了擔任哲學新媒體講師,偶爾也在各大專院校教授「批判思考」、「科學哲學」、「生物學哲學」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