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風暴「馬鞍」名字來自馬鞍山 由明朝荒涼野郊變近代鐵礦重鎮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熱帶風暴馬鞍】打風是港人永遠熱切留意的話題,近日逼近本港的熱帶氣旋「馬鞍」,有記憶力強的朋友留意到原來已經不止一次使用這個名字來為風暴命名,而且名字更直指「馬鞍山」,這個本地味濃的名字是如何得來的?

熱帶氣旋馬鞍路徑圖(圖片來源:天文台)

原來對於熱帶氣旋的名字香港亦有資格輪流命名,於2000年之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的熱帶氣旋一向是由美國來命名,例如著名的十號風球愛倫、約克等,也是外國人名字,的確當時取名大多都以男女英文名為主。來到2000年之後,風暴的名字則開始由太平洋地區國家共同提供,香港是為其中一個。多年來香港提供過的名字有珊珊、萬宜、玲玲、鳳凰、彩雲、馬鞍及榕樹,可以見到常見的女性名字,亦有兩座本地的高山鳳凰及馬鞍,至於「馬鞍」一名,分別於2004年、2011年及2016年用過。

馬鞍山歷史圖片(圖片來源:馬鞍山民康促進會)

說起馬鞍山這個名字,很容易想像到是與其山勢有關,追源溯流,早在明朝編著的《新安縣志》已經提及過馬鞍山一名,更簡明地解釋了其由來:「馬鞍山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至於馬鞍山上最高那個山峰,就名為「馬頭頂」。相信有到過馬鞍山行山、郊遊,或對本地歷史有所熟悉的朋友會知道,馬鞍山曾經是一個礦業重鎮,曾經鼎盛一時。

《新界九約竹枝詞》(圖片來源:沙田文化藝術推廣委員會)

在鐵路通行之前,馬鞍山對於城市人而言確實是一個偏遠地區,早在清朝兩位客家私塾教師許永慶和羅文祥寫過一首香港打油詩《新界九約竹枝詞》,當中一句「回首馬鞍山頂望,居然人在廣寒宮」表達出馬鞍山的荒涼感。雖然一直都有村落聚居,但直到1979年作為沙田新市鎮擴展的一部分後才真正得以發展。

圖片來源:馬鞍山鐵礦場工業遺產保育網站

不過在發展成新市鎮之前,馬鞍山亦曾有一翻光景。於1945年之前,這裡本來只有原居民村落,但日軍看中了這裡的採礦潛力,打算開闢礦場,直到1949年,一家名為大公洋行的礦場正式開業,並與日本製鐵公司合作,後者成為了長期買家,戰後日本工業發展興盛,甚至派專家前來提供開採技術,由露天開採轉為地下開採,70年代達到高峰時期,鐵礦年產量高至19萬噸。可惜後來因為南美這些地區的開採成本更低,加上爆發石油危機令到日本對鋼鐵需求大減,最終馬鞍山鐵礦場於1976年停產。

考究馬鞍山鐵礦的來源,據說早在1,500萬年前香港仍是海洋的一部分,後來因為地殼變動而產生山脈,馬鞍山下的岩槳積聚在內並沒有爆發,所以礦物就留在山脈之中。礦產主要以鐵礦為主,佔上大約三成,還有其他礦物如石英、石墨、磁鐵等多達數十種。雖然在產量而言算不上為頂尖大礦,但亦不枉風光過,據說在馬鞍山內的黑色鐵礦沙隨著河溪流到馬鞍山以北的下游位置,令到溪水也變得烏黑,該地「烏溪沙」一名正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