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fordable Art Fair|今年主打「本土味」 香港藝術家重點介紹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主打價錢親民的Affordable Art Fair昨日(4日)開幕,超過60間畫廊及藝術機構參展,其中超過50間來自香港。

大會更聯同26位本地新秀,以「Welcome to the Zoo」為題舉行「Young Talent Hong Kong x Next Gen」展覽,同時找來各地藝術家以香港作為靈感創作大型裝置作品,可見本屆藝博會對香港主題之重視。有見及此,我們把目光投向與香港相關的作品,為大家重點介紹以下幾位參展藝術家。

攝影:梁嘉欣

Sophia Hotung 何慧恩

+1

相信很多人看見《The Hong Konger》系列的第一眼,都會想起美國的《The New Yorker》雜誌封面,原來這正正是何慧恩的創作靈感。

現為作家兼畫家的何慧恩是何東家族之後,原先在大公司工作,後來受病痛影響需留家休息。那年她收到來自母親的聖誕節禮物——一部iPad,就開始探索藝術創作。她透露自己原本沒有藝術功底,一開始取材雜誌封面,是因為得知《The New Yorker》會聘請不同的藝術家進行封面創作,可以從中吸收不同的藝術風格,又不至於完全模仿特定藝術家畫風。她參考不同的《The New Yorker》封面,嘗試不同的筆觸和材質,並將場景轉換成香港,《The Hong Konger》系列便逐漸成型。

Sophia Hotung 何慧恩(攝:梁嘉欣)

作品香港元素明顯,她將紐約時代廣場換成旺角街頭、古根漢美術館化身香港常見的商場、原本連結森林的紐約地鐵站,在她手中變成虛構的獅子山港鐵出口,濃厚的香港風情在作品中撲面而來。她透露,作品中藏有一些小彩蛋。一些價錢標示在左,一些在右,原來是與題材相關。她在畫風成熟後漸漸嘗試原創作品,不單參考《The New Yorker》封面,亦從本地新聞吸取靈感。如果作品有封面原型,就價錢在左,右邊的日期是參考的《The New Yorker》期數;假若作品是原創,則價錢在右,左邊日期標示參考的新聞日期。

《The Hong Konger Wall》(攝:梁嘉欣)

這次何慧恩與主辦單位合作創作大型裝置《The Hong Konger Wall》,從社交媒體征收216位香港人的自拍,花上數月每張畫成插畫,呈現於寬6米x高3米的牆上。原來也和《The New Yorker》有關,雜誌的代表角色有舉起單片眼鏡的標誌動作,她留意到朋友拍照時經常會用手指比心,便提議參與者提交手指比心的側臉照片,與《The Hong Konger》系列一脈相承。

何慧恩將人們側臉變成插畫(圖片由Affordable Art Fair提供)

渠王嚴照棠

「渠王」嚴照棠亦有參與這次的Affordable Art Fair,並帶來全新作品。渠王,原名嚴照棠,是香港著名的資深通渠匠,多年來他在香港街頭上以手繪方法創作出家傳戶曉的「渠王廣告」。為了餬口,自60年代開始,渠王就以傳統的方法在街頭書寫廣告,香港的街頭巷尾都能找到他的墨寶,是重要的街道風景。

渠王嚴照棠現場作畫(攝:梁嘉欣)

這次藝博會會售賣渠王罕見的圓形作品,畫中特意畫上笑臉,是為了鼓勵香港人。渠王嚴照棠昨日(4日)亦親臨藝博會現場作畫,據其合作畫廊主理人透露,作品稍後打算送往拍賣,收益將用於慈善用途。

Margaret Lau

+2

Margaret Lau來自香港,後來嫁到馬來西亞,因思念香港,卻受疫情影響無法回港,她回憶當時受眼前的零食啟發,有感零食帶給她很多舒適感,便着手創作她在香港經常購買的零食。作品所描繪的辛拉麵、卡樂B薯片、金龜嘜魷魚絲等食品,相信是不少讀者家中的常備糧餉。

Margaret Lau(攝:梁嘉欣)

她從劍橋建築系畢業,本來是註冊建築師,也透過該行業培養了自己的繪畫基礎。Margaret表示是因為孩子漸漸長大,覺得終於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便拾起繪畫創作,現在是全職藝術家。她在試驗不同創作後,發現自己最擅長超寫實風格(Hyperrealistic),就誕生了這些媲美照片的高像真手繪作品。

展場其他作品聚焦:

+4

【延伸閱讀:Affordable Art Fair週四開幕 今年聚焦本地作品藝術角度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