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2022|十本「憶寫香港」新書推介︰歷史、文化、建築、飲食
今年書展以「歷史文化 ‧ 城市書寫」作為年度主題,並以「從香港閱讀世界:憶 • 寫香港故事」為點題,向讀者推介以香港的歷史文化及城市風貌為題材的書籍及文化作品,希望透過書籍引領讀者穿越歷史時空,細味無數個香港故事。
以下為大家介紹「書展2022」十本有關「香港書寫」的新書。
【排名不分先後】
此書收錄逾七十位香港建築師的作品,附大量精彩照片,透過訪談,分享這些建築師的設計理念到人生經歷,以感性的文字訴說藏於城市一隅「你所不知的香港建築故事」。全書按地區分為七章,每章附詳細導讀,幫助讀者了解各區不同建築的巧思和美學。讀者隨文字遊走,可從建築、藝術及生活中,領悟「縱非主流,無阻細水長流」的涵義。
書目:《你所不知的香港建築故事》
作者:馮永基
出版社:中華書局
城市是什麼?文化是什麼?城市如何文化?
本書探討城市文化,提出「文化系統」、「文化指數」、「文化地圖」及「文化空間」等概念,解構城市文化的各種要素。作者選取了十四個著名城市,深度考察它們怎樣成為獨特的文化都市。最後,作者走訪香港各區,探索各自的文化特質,對香港未來的城市文化發展規劃提出建議。香港如何「文化」?讀者可以透過本書,與作者共同思考未來香港的城市文化發展。
書目:《城市如何文化》
作者:茹國烈
出版社:中華書局
資深傳媒人鄭明仁,人稱「老總」。嗜書如命的他,藏書數以萬計:武俠小說、三毫子小說、廟街文學、報章雜誌、珍稀手稿……老總買書,自言是中了毒、迷上癮。他走遍無數書店,又與不少名家作者結下不解之緣。香港曾經是讀書的福地,在一堆堆舊書刊裏,除了紙香墨潤外,還有歷史的芬芳餘韻,所以老總獵書半世紀後,決定公諸同好,誠邀大家一起回味那些年的文化足跡。
書目:《香港文壇回味錄》
作者: 鄭明仁
出版社:天地圖書
香港是中西交通樞杻,自開埠以來即是前往歐美的中轉站,不少亞洲人都經此遠赴重洋。本書即收錄二十位在戰前曾經訪港的日本名人,除介紹其生平外,更歷述各人在港行狀。這些名人中不乏文壇泰斗、軍政要人、王公貴冑、宗教領袖等,透過他們的眼睛,讀者可以窺見舊時香港社會面貌,認識近代香港和日本的交流歷史。
書目︰《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
作者: 黃可兒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科技水平日新月異,但尚未發現任何一種比石頭更能長久保存信息的載體。這些沉默的見證者靜靜地立在香港的角角落落,無聲地講述屬於自己的往事。知名學者蕭國健教授多年間訪古探幽,足跡遍及港九、新界及各離島,深入查考本港碑刻及其背後的歷史。全書分為史前石刻篇、摩崖石刻篇、棋盤石刻篇、界石篇、紀念碑石篇、奠基石篇共六部分,對讀者了解香港各區的歷史文化頗有助益。
書目︰《石頭上的香港史》
作者︰蕭國健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開埠後,英國人、猶太人、巴斯人及華人均在商業上不斷取得突破,但擁有「近鄰」優勢,且早已是華洋中介的澳門土生葡人,卻表現得「欠缺商業活力」,有學者更指「當華人各自在汪洋大海中爭相暢泳時,葡人則似是受困於一潭死水之中」。
作為人口僅次於英國人的香港非華人族群,澳門土生葡人能操多種語言,且了解華洋文化,發展上具有多重優勢,可他們卻對從商興味索然,寧可選擇成為文員階層;小部份選擇創業的,則未能如其他族群般屢敗屢戰,結果未成一簣而止,鮮見有人能創造自己的商業王國。
布力架家族五代人的故事,或許正是土生葡人在港發展的典型例子。這個家族來華歷史悠久,由澳轉港時亦佔盡先機,且人多勢眾、教育水平較高,做事細心勤勞……可哪怕他們在不少領域取得成就,亦擁有相當影響力,卻未能在香港商業史上留下突出痕跡。
書目︰布力架家族:澳門土生葡人在港五代發展傳奇
作者︰鄭宏泰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市民生活質素的重要影響因素。據路政署資料顯示,本港目前有超過一千條行人天橋及行人隧道,而行車天橋及橋樑亦也過千,數量冠絕全球,成為香港的獨特的城市風景。
本書以「香港:天橋城市」為主題,從建築師和城市設計師的角度,先宏觀闡述香港城市空間的現況,和香港逐步成為天橋城市之過程;再走進各個社區觀察天橋網的規劃和設計上的優劣、行人使用習慣、與社區的關係等;然後,參考外地天橋案例,分享值得學習的地方;最後提出會否有天橋以外的替代方案的疑問,討論以改善街道行人環境的世界趨勢。
書目︰《天空之城:香港行人天橋的觀察與想像》
作者︰胡漢傑、陳智峰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相隔近十年,「築覺」系列重回香港。
十年來香港的建築面貌不斷更變:慈山寺建成並向公眾開放;中環街市完成活化工程成為文化生活場地;西九龍鐵路站落成通車;尖沙咀海濱舊新世界中心也改建成了「維港文化匯」,星光大道重開,並有了新地標K11 Musea。當然還有最矚目的西九文化區逐漸成形,戲曲中心、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陸續開幕。
除了以上大型話題性建築,還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建築,如車公廟體育館、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啟業運動場、污泥處理廠T.Park等,擺脫舊有的公共建築設計手法,起用更親近優質生活的環保建築概念。另外大部分人不會留意的國際廚藝學院、芝加哥大學香港分校、珠海學院,以及九龍塘宣道小學加建的音樂廳,都令人眼前一亮。
建築遊人繼續關注香港建築的發展,除了遊走上述新建築,還補充了不少保育建築背後的故事。讓我們再多花些時間通過香港的建築,重新認識我們的香港。
書目︰《築覺VI:築遊香港》
作者︰建築遊人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遍嚐大江南北、中西歐亞各菜系,修煉成有品味的嚐食者。
在《香港談食錄——環宇美食》中,滋味遍及日、韓、印、意、法、南美,以至分子料理等創意菜式。甫進餐廳,已是一場感官體驗的開始。先感受環境的氛圍,然後才開展探尋餐廳的歷史脈絡,繼而探討菜系的特質;從各主廚對食材的掌控,以及將烹飪技巧融會貫通的功架,會慢慢感受到每一道菜是如何建構成餐廳的主題故事。
作者就是有這種說故事的能力,以筆墨傳遞閱歷知識、視覺體驗,以及食味想像。
書目︰《香港談食錄——環宇美食》
作者︰徐成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向來被譽為「美食之都」,百多年來各式各樣、不同層次的佳餚美食,甚至珍饈百味、西洋食品等,都能夠在香港品嚐到。由大小茶樓、小館、大牌檔的點心、小菜、粥粉麵飯,燒臘店的「斬料」燒味,餅店的新鮮麵包餅食,茶室的西式食物、飲料、雪糕,街邊小販的小食及糖水,私房菜館的蛇羹、香肉,酒家的「滿漢全席」,以至米舖、茶葉莊、酒莊、士多出售的食品,琳琅滿目,令人大快朵頤。
《回味無窮——香港百年美食佳餚》以主題形式介紹香港的歷史,透過逾300幅圖片以及報刊文獻,記錄香港百多年來令人勾起無窮回憶、卻已消失的美食,並反映不同時期市民的飲食潮流。
書目︰《回味無窮——香港百年美食佳餚》
作者︰鄭寶鴻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