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與老夫子是怎樣在香港火紅起來?|司徒衛鏞

撰文:司徒衛鏞
出版:更新:

英文有句老話用來形容事情的雙重影響性,既有利時亦有弊。
' Every cloud has a sliver lining.
A rose has its thorns.
For every plus there is a minus.'
換句話說 Anything is a double-edged sword,「任何事情都是一把雙刃劍」,雙面刃是因劍兩側有刃特別鋒利,揮劍向他人造成傷害的同時,也可能會傷及自己,延伸出有利也有弊的意涵。 出版其實就是把雙面刃,既可有斬獲,也可能會自劏。
文:司徒衛鏞 | 原題:出版是把雙面刃

曾幾何時,出版業有過很輝煌的日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報攤上不夠放這麽多刊物,沒名沒姓的根本連上攤的位置也沒有,要不放在角落次天便被後來者蓋上,永不見天日。我很天真,最初做出版,天天追問發行商銷售如何,老板笑呵呵說,不錯不錯,至退書時慘不忍睹,老板天天要照願這麼多的暢銷刊物,那有時間關注我那本發行量低得可憐的雜誌。只怪自己死牛一邊頸,經常是小眾中的小眾,又沒有強力後台去迫報販搭豬頭骨。究竟出版業是冷是熱?有沒有可為?雖然很多人說「要破產,攪出版」,幾十年來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卻不信邪,不怕粉身碎骨入火場。

+4

我自幾歲已開始畫漫畫,見證過不少從漫畫中名成利就的朋友。《老夫子》由老王澤過戶到小王澤,看了幾代人,現在更由漫畫書賣到去蘇富比,成了現代藝術品。以前我替老王澤畫《老夫子黐線漫畫》,他常告誡我說畫公仔沒前途,但今日他兒子卻證明可以很有「錢」途。我畫漫畫一事無成,只是自己放棄不代表沒可為,畫出黃金屋的大有其人,黃玉郎和馬榮成已是其中表表者,黃玉郎成功上巿,馬榮成也出書成為大業主。

【作者其他文章:與楚原導演的一片之緣:表錯七日情

有一位並非漫畫家但卻靠出版漫畫而闖出一番事業,他名叫張維,家原本做書刊發行生意,那年剛從台灣讀書返港,可能在台服役剃了個光頭,回港剛碰上漫畫潮,他眼光獨到,立即將漫畫做成短篇單行本,密集式出版,實行漁翁撤網,因為《黐線漫畫》暢銷,他羅致我替他畫過很多本單行本,當年未夠秤實在太細,沒好好答謝他的賞識還常被迫到鬧情緒,記得他追稿時可以大清早來我家盯緊我工作,還招呼周到,午茶晚飯上浴堂,算是不錯的老板。

《姊妹》雜誌是怎樣創辦的

其後張先生於1970年創辦了《姊妹》雜誌,可算是香港早期綜合性的女性時尚雜誌,當年的美容院及髮廊,均存放一曡《姊妹》雜誌任顧客翻閱,最特別是雜誌後半部的「粉色專頁」,內容包括兩性關係、性專題、性博士信箱等等有味專欄,創先河竟成大賣點,也成為無數少男少女的啟蒙「性經」。

1977年,無線有個劇集《家變》,熱播到街知巷聞,主要講家庭衝突,阿姐汪明荃飾演二奶女洛琳,是出版社「女強人」,演繹得淋灕盡致。一位廣告老同行施養德無意中看到這劇集,靈機一觸便立即找蔣芸合作做總編,去註冊處登記《清秀雜誌》的名字,然後馬上找《家變》的女主角汪明荃做創刊號的封面,馬上一炮而紅。《家變》由梁淑怡 、葉潔馨做監製,陳韻文編劇,汪阿姐做女主角,《清秀雜誌》又由蔣芸擔大旗,從此出了不少氣勢如虹的「女強人」,仿佛那年代都是好日子。膽粗粗的施養德憑着這契機進入本地的傳媒王國,相信他們從中都有不錯的斬獲。

《清秀雜誌》出版後

當然出版行業還有無數的傳奇故事,其中一位最成功也最有江湖地位的,是寫武俠小說起家的金庸。昔日媒體貧乏,看書報已是最大樂趣,家兄是梁羽生金庸迷, 家中早推滿他們的著作,金梁並稱,確一時瑜亮。我自認識文字已隨手可看這些名家的單行本,坦白說,幾歲仔那會看得懂,但那些情節已足以令我津津入味,每天最大的渴望是追讀報刊在同一位置上的武俠連載。我最早看的並非金庸,反而是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被公認為新武俠小說的代表作,其後才看金庸的《書劍恩仇錄》。好的武俠小説要有武有俠,武是次要,俠才重要,武即使不高強,但不能沒俠氣。武不過是手段,俠才是真正目的,俠客通過武力去達到俠義的目的。看出色的武俠小說最大得着,是可看出一個江湖,何謂壯志甚麽是豪情,只有在大時代大是大非當前,你才見到真英雄和大堆走狗。英雄的豪情除了行俠仗義,還可喝最烈的酒騎最快的馬,去追最美的女人。

+3

1959年查良鏞與同窗沈寶新,共同創辦《明報》,每日出版一張。初期都是很艱辛,查生不但經常通宵寫稿,又為經濟問題苦惱,曾租住簡而清的小房,也試過典當度日,甚至一杯咖啡,也要跟太太兩人喝。其後《明報》靠他的武俠小說殺出條血路,成為本地傳媒鉅子。查先生以寫小說起家,他的報紙辦得很成功,寫的社論很精彩,可惜晚年太投入政治,政見漸趨保守,相比以前的勇於發言,令人感到有點前言不對後語,此乃後話。金庸能夠以一個小說家,創出一片天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不只留下一份精神食糧,也給我們留下一個江湖。

【作者其他文章:她在Tiffany櫥窗前穿著Givenchy

相對查先生終生在傳媒工作,另一位肥佬卻半途出家,以一個外行人竟可以顛覆整個傳媒生態。生果報自創立以來,反轉傳統,以市場為主導,讀者喜好為所歸,將新聞「商品化」和「娛樂化」,用極具爭議性的報道方式,聳人吸睛的標題、赤裸裸的寫實圖片,為報業市場帶來空前的衝擊。印象深刻是揭幕時,由林振強度橋的萬箭穿心廣告,四面圍攻射冷箭,對人不對靶,今天看來有點像預言。生果的結局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其實整個傳媒整個出版業已夕陽西下,你上次買報紙是幾時?上次煲電視粥又是幾時?看大台早已失去昔日光環,不獨在這彈丸之地,全世界都面對同一難關,不轉型便只得死路一條。發展到今天,已不需要雙刃劍,剩下的,是切腹用的絕命刀。

(本文轉載自作者Facebook帖文。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司徒衛鏞,專業商業設計及形象顧問、資深多媒體創作人;廣告片導演及監製,曾應聘在海外各地攝製廣告,屢獲外國專業奬項;電影美術指導,曾獲香港電影最佳美術指導金像獎。

作者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