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展見證香港戰後三十年復蘇變遷 尋照片細節看庶民生活百態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戰後四十至七十年代,是香港經濟急速轉型的年代。由戰後百廢待興局面,到五十年代受到韓戰波及,香港經濟由轉口貿易港轉型至輕工業重鎮,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隨著政府推出大型公共房屋政策,社會日漸富裕,這三十年的風光與人物照片,見證著歲月變化的痕跡,亦讓大眾看到不少已湮沒了的生活習俗。今日起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將在新展覽《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中追溯香港從 1940 到 1970 年代的歷史。展覽由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創始人艾思滔策劃,將展出由著名攝影師Hedda Morrison 、李福志和Brian Brake拍攝的照片。

展出的 80 多幅黑白和彩色照片展現香港橫跨30多年的蛻變,從1946至1947年間戰後復蘇生息,到1950年代逆中求存,1960至1970年代則重振旗鼓令舉世矚目。Hedda Morrison、李福志和Brian Brake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攝影目標,但都以自己風格記錄了香港近數十年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軌迹,並為子孫後代保存了這座城市的攝影遺產。

Hedda Morrison於德國出生,是一位紀實攝影師,為 1930 年代至 1960 年代的北京、香港和砂拉越創作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展覽中其中的30多張黑白照片由她拍攝,記錄了攝影師於1946至1947年來香港短居半年時城市戰後復蘇的點滴。誠如Hedda Morrison早期在中國及後期在東南亞拍攝的作品,她的香港相片盡顯對平民百姓的愛戴和尊重。

新加坡攝影師李福志於1947年抵達香港,他的人生面貌和攝影道路都與Morrison差別甚大。他並非出身富裕家庭,也從沒接受正式的攝影訓練,全憑堅毅意志與實力闖出新路,五十年代在山頂以為遊客拍照謀生,初時主要拍攝人像,後期則轉為擺賣香港風景照,十多年前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創始人艾思滔在遊經山頂時,認識了正在販售五十年代照片的李福志,二人結為朋友,並重新發掘這位攝影師的作品和故事,並在李福志離世後保留了多張他於五十年代拍攝的風景及人文照片,並於這次展覽展示當中近 40 幅黑白照片,突出了香港在 1950 年代近十年間所經歷的變化。

Brian Brake, Red Banquet.圖片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提供

《復蘇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中20多張描繪香港 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的彩色照片均由Brian Brake 於1962至1976年常駐香港時拍攝,他是紐西蘭最成功的國際攝影師之一。在搬到香港之前,Brake為著名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工作,周遊列國,他藉着連環影像說故事,透過精心鋪排構思,運用精湛的攝影技巧演繹。他的敘事式攝影作品曾獲多份當代攝影雜誌刊載,包括著名的《生活國際》及《國家地理》雜誌。

展覽於即日起至2022年3月6日舉行,同時慶祝中心舊軍火庫會址成立 10 周年。為了進一步加強與社區的聯繫,大會將舉行一系列的展覽相關活動。策展人,攝影界翹楚及相關學者將參與攝影研討會,討論受展覽啟發的香港遺產;在Stories to Remember活動中,大會將邀請老年人向年輕一代分享他們對香港的回憶,及後創作受故事啟發的繪畫、詩歌、短篇小說或音樂;另外亦將聯同資深攝影師Bobby Lee舉行留影故事工作坊,讓觀眾延續展覽的故事,用照片記錄今天的城市。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至2022年3月6日(已延長展期至 6 月 6 日)
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四(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逢星期一休館
場地:香港金鐘正義道9號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麥禮賢夫人藝術館
費用:免費參觀
(展覽工作坊詳情說參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官方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