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設計叫換Logo】幕後玩家Peter Saville 音樂與時尚通吃
大師常言道:設計師,只是職衍;作品,才是說話。無錯,設計師只是一份職業,但是成為受尊敬的人,他或是他的設計讓人看來自然就是一份藏不住的智慧與才華,Peter Saville是其一,而他以手到拿來、即取即用作設計的手法,更造就他一輩子的風采。
作為傳奇音樂廠牌Factory的御用唱片封套設計師,Peter Saville除了跟Joy Division、New Order、Section 25等合作無間外,多年來他還替OMD、Suede、Pulp、Gay Dad等創造出經典設計;熟悉他的人,視他為平面設計師,甚至比喻他為搖滾明星,而不熟悉他的人,也總會看過他的作品。
坦白說,獨立去看Peter的作品,在視覺上未必是最好,但在摻雜於時尚、流行文化之間,魅力卻大增。
愛「抄」、懂「抄」 源自一本書
Peter過往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大方提及改寫他一生的啟蒙書本是在圖書館偷來的書——1969年由Herbert Spencer 編著的《Pioneers of Modern Typography》。他極度青睞Herbert Bayer和Jan Tschichold的平面設計,而Jan更是令他嫉妒。Jan的作品,不論是早期走現代風格的,即耀眼的無襯綫字體配合看似隨意卻是有着用色、鋪排規律的版面,還是後期回歸古典風格,採用對稱的版式和有襯線字體的,都有一份冷靜與優雅的氛圍。
風格不是Peter的喜愛Jan的主要原因,反而Jan無論以什麼形式的時代風格,作品總是靜而有力,有着直搗人心的內涵。而且那些設計更與當時Peter眼前滿是相對粗糙、混亂的Punk風格作品大相徑庭。Peter從中悟出視覺傳遞與時尚、藝術、文化相輔相成,參照主義(Referrencialism)和拿來主意(Appropriation)成為他多年創作的切入手法。
「我們這一代人,只可以在已發生事物的語境中看事情。我們已經被後現代(Post-Modern)的感覺、方式嚴重制約,又或許只是因為信仰的喪失,以至於我們只能以參照的方式理解所有事物。一切都似曾相識,一切都被放在語境當中,以回顧的方式被定義。如果你說『它看起來不像你見過的任何東西』,我們就會有點失落。我們現在的文化相當依賴於熟悉感,這就是我的作品吸引人的原因。」
拿來主義(Appropriation)的創作
參與創立音樂廠牌Factory打開Peter設計之路,首樣工作是設計音樂會海報。他從學校門上「偷」來一個噪音警告符號標誌,用上警告標誌符黃、黑兩色和無襯線字體,將演出資訊排得井然有序,仿傚Jan Tschichold提倡的現代風格,成就了經典的FAC 1海報。
至於Joy Division首張專集《Unknown Pleasures》的唱片封套,是Peter另一驚世經典。這從天文書籍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Astronomy》CP1919的一百多次連續脈衝波形,自1979年就不斷被人討論,至今仍然是話題,成為時尚圈、企業不斷借用、翻炒的「時尚符號」,Raf Simons是其一,他的2003年秋冬系列Closer,用上大量Peter設計的唱片封面為設計素材。去年,有人將一批二手Closer系列的Parka放上在Grailed網站放售,其中一件以7,000美金價錢賣出,可見有價有市。
Peter偶像Jan Tschichold也不是非無襯線字體的死忠,最後也從現代風解放。Peter的解讀是當在一窩風的情形作一些反常時,會帶來效果。他設計Joy Division的《Closer》唱片封套轉用有襯線字體,並配上Bernard Pierre Wolff的一張沈鬱悲傷的相片,想不到Joy Division主音歌手Ian Curtis在唱片發行前自殺身亡,唱片設計讓人聯想到死人的「紀念」,像預示Ian的死亡。
Peter從不在乎設計師的名衍,更三番四次強調「設計是為他人而做」。早在7、80年代,Peter已深諳跨界之道,山本耀司8、90年代的時裝目錄都是有Peter的參與才成事。除了早前Raf Simons將Calvin Klein變CALVIN KLEIN外,過去Givenchy和Mandarin Duc的logo也有他的參與。Pete是美術指導也是平面設計師,不過把他形容為時尚幕後玩家,同樣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