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歷史|杯渡庵、青雲觀與青山禪院歷史|蕭國健
香港新界屯門青山山麓,有青山禪院,世傳其為千年古剎,然該禪院實創建於1928年。其地舊有杯渡庵,惟早已廢圮,遺蹟難考,雖世代重建或修葺,但亦數易名稱。本文目的,着重考證該地梵剎興替及杯渡庵與青山禪院之間關係。
文:蕭國健 | 原題:屯門杯渡庵、青雲觀與青山禪院 | 來自《鑑古尋根:香港歷史與古蹟尋蹤》(三聯書店)
青山位於今新界屯門,古稱屯門山,亦稱杯渡山、瑞應山及聖山,英文作Castle Peak(堡壘山),高一千九百零六呎,遠觀青葱秀拔,因而稱之為青山。青山山腰處,有青山禪院,自山腳沿車路登山,經挹曉亭,越「香海名山」牌坊,約十數分鐘,可達該寺山門。(1)
(1)【屯門山】《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志〉引唐代賈耽《古今郡縣道四夷述》,廣州通海夷道條云:「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是則屯門山之名,早於李唐間已見運用。【杯渡山】清陳伯陶《東莞縣志》,卷四十,〈古蹟略四〉,杯渡庵條,引宋代蔣之奇《杯渡山詩並序》謂:「廣州圖經:杯渡山在東莞屯門界三百八十里。書舊相傳,昔有杯渡師來居屯門,因以為名。」是則杯渡山之名,於趙宋間已被使用。【瑞應山】《東莞縣志》所引宋蔣之奇《杯渡山詩並序》載:「所謂屯門者,即杯渡山也⋯⋯偽劉大寶十二年已巳歲在二月十八日,偽封瑞應山。」可見該山之名瑞應山,始自大寶十二年(969)。【聖山】因該山曾為杯渡禪師等聖僧駐錫之所,故名之曰聖山。明清輿圖上多以聖山名之。【Castle Peak】因山頂遠望狀如堡壘,故英人稱之為堡壘山Castle Peak。【青山】 「了幻大師傳」碑云:「⋯⋯乃偕老和尚漫遊新界,至屯門杯渡山,⋯⋯以其山松柏叢生,翠遍野,故改其山名為青山。」
杯渡禪師與杯渡庵
青山歷代皆有名剎。東晉時,有南越人鄭姓者,於隆安年間(397-401),師事梵僧昆尼多流支,旋披剃出家,法名道朗,適耆域、杯渡二僧至,與共遊,其後於南山建普渡寺。求那跋陀羅、菩提達摩、昆尼多支等諸聖者,亦先後駐錫於此。後人因名該山為聖山。劉宋間,為悼念杯渡禪師之曾駐錫其地,遂於聖山北腰建杯渡庵,或稱杯渡寺,該山亦稱杯渡山。隋代改杯渡寺為普渡道場。唐代改稱雲林寺。北漢乾祐八年(955),屯門鎮同知陳延命工雕製杯渡禪師像,於杯渡山供奉。大寶十二年(969),南漢主劉鋹敕封杯渡山為瑞應山。(2)
(2)【聖山】唐德源和尚《春山老人石堂集》,〈道朗法師碑文〉。詳見筆者《香港之三大古剎》(香港:顯朝書室,1977年),〈大光法師序〉引文,頁6。【杯渡】清舒懋官《新安縣志》,卷十八,〈勝蹟略〉載:「杯渡山,海上勝境也。昔宋杯渡禪師住錫於此,因名。」【杯渡寺】林大魁《青山禪院大觀》引陳伯陶《遊屯門青山贈陳春亭居士詩》所附小註云:「山有杯渡寺、青雲觀,久廢,居士為之重葺」,頁50。【雲林寺】《香港之三大古剎》,頁6-7。【南漢主與瑞應山】清舒懋官《新安縣志》,卷二十三,〈縣文志二〉,又及清陳伯陶《東莞縣志》,卷四十,〈古蹟略〉皆載蔣之奇《杯渡山詩並序》,中云:「所謂屯門山,即杯渡山⋯⋯有偽劉大寶十二年己巳歲在二月十八日,偽封瑞應山,勒碑在焉。碑文刻漢乾祐八年歲次甲寅,關翊衛副指揮,同知屯門鎮檢點、防遏石靖海都巡陳延,命工鐫杯渡禪師之像,充杯渡山供養。」
由佛而道的青雲觀
杯渡庵於隋代曾一度改作道觀,幸於唐代恢復作佛寺。而至宋代,該地再被闢作道觀,至民國初年仍之。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詔改此寺作斗姆宮,逼僧眾易道服居住。元代改為青雲觀,明代仍之。清初因沿海內遷,該地曾一度荒廢,復界後仍用舊名青雲觀。道光二十二年(1842)當地士紳重修該觀,刻石額及鑄銅鐘以紀其事,並與屯門陶氏善信題助田租,作為香火開支。陶氏每年亦於觀內舉行開燈儀式。民國初年,青雲觀仍為道場,時人稱之為斗姆古廟,中奉斗姆及王靈官二神。
顯奇法師與青山禪院的創建
顯奇法師,俗姓陳,名春亭,原籍福建漳浦,初至香港,經營實業,惟深信佛法,始設齋會於香港油麻地。遂與伙伴張森泉皈依佛教,茹素修行。一日,二人同遊青山,夜宿斗姆古廟,「夢山頂白雲有佛,冉冉降摩其頂」。醒後,以其地可作修行之所,遂移居焉。二人於「廟旁躬自荷鋤闢徑,並邀友好籌資建寺」。其時,該地本屬屯門陶耀東、陶喜廷、陶殿貴及陶堂興等人產業。業主以陳春亭為「正經慈善之人」,遂於1914年,將「青山杯渡寺青雲觀廟宇,送與陳春亭主持,供奉神佛。陳春亭即補回公用銀叁佰六拾大圓與陶姓眾等收接支用。其寺觀一概歸陳春亭主持司祝,任由重修整造。凡廟中所有四圍物產,亦歸陳春亭管理,每年收租納糧。」陶氏同意「陶姓不得借端勒索,改換主持」。而陳春亭則不得「將寺觀司祝,私推與別人」。(3)
(3)【青雲觀】《香港之三大古剎》,頁6-7。【重修該觀】大門石額陽刻橫書「青雲觀」,右旁直書小字「道光己丑初秋」,左旁直書小字「六安張大凱題」。銅鐘銘文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沐恩信紳南海譚心翼,虔鑄洪鐘壹口,重佰觔,敬酬青雲觀斗姥殿前,福有攸歸。道光二十二年歲次壬寅孟冬吉旦。佛鎮萬盛老爐造。」【屯門陶氏善信題助田租】青雲觀內壁上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之「送田芳名碑」。該碑中載屯門陶氏善信題助田租細目。【斗姆古廟】「了幻大師傳」碑中載:「⋯⋯乃偕老和尚漫遊新界,至屯門杯渡山,喜見雲山蒼蒼,弱水盈盈,夜宿斗姆古廟中⋯⋯」該碑刻於1958年,可見其時,該道場仍稱斗姆古廟。【斗姆】斗姆,又稱斗姥,道家之北斗,本生真經稱其名為北斗九真聖德天后。據傳,若誠心禮拜斗姆,稱念其名號,便可消災滅禍,延生得壽,獲福無量。斗姆生九子,長子為天皇(勾陳)大帝,次子為紫微大帝,其餘七子名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即北斗七星。內中文曲及武曲兩星,民間信仰其為掌握功名之星神。王靈官:道教護法神,為火府天將,位居二十六天將之首,民間以其為天上人間糾察之神。【「廟旁躬自荷鋤闢徑,並邀友好籌資建寺」】詳見「了幻大師傳」碑。拙輯錄《香港華文碑刻集.新界編(一)》(香港:顯朝書室,1993年),頁73-75。【「將寺觀司祝,私推與別人」】詳見1914年9月21日陶堂興等立送帖。
1918年,陳春亭往寧波觀宗寺,受戒於諦閒老和尚,歸天臺宗派,法號顯奇。後回歸青山,於青雲觀旁築三寶殿、韋陀亭,繼於杯渡巖設藏經樓,隱居其中,潛研佛典,號其寺曰青山寺,並重修青雲古觀。1920年,青山寺建成,青雲觀重修亦竣工。開光之日,屯門陶氏贈送牌匾祝賀。自後,每逢農曆元宵節,陶氏於寺內及青雲觀內舉行嬰孩誕生之點燈儀式,該俗至今仍存。
1933年,張純白赴廈門,拜虛雲和尚為師,法號了幻。返港後,致力興建齋堂僧室,悉力發展青山禪院。經兩位法師悉心經營,青山禪院遂有今之大雄寶殿、韋陀亭、地藏菩薩殿、青雲觀、海月亭、方丈室、居士林、觀音閣、山門及牌坊等建設。而今中西人士喜幽棲者,多前往遊觀焉。(4)
(4)【重修青雲古觀】詳見「了幻大師傳」碑,《香港華文碑刻集.新界編(一)》,頁73-75。【陶氏贈送牌匾祝賀】該木匾上題「道院重光」,為屯門陶裕慶於民國九年庚申(1910)恭賀陳春亭、張森泉兩道長重建青山禪院工竣。【青雲觀內習俗】陶氏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期間,於青雲觀內舉行點燈,祝賀該族男丁之誕生,蓋欲使其子弟能獲斗姆及其眾子保佑。詳咸豐九年(1859)陶錫光錄之瓜瓞綿長,頁十二。青山禪院建成後,陶族亦於寺內點燈,蓋亦欲其子弟獲得佛祖保祐故。青雲觀及青山禪院內新春點燈之俗,至今仍存。【青山禪院】詳見「了幻大師傳」碑,《香港華文碑刻集.新界編(一)》,頁73-75。
青山禪院的名勝古蹟
挹曉亭|自青山山腳登山,抵青山佛教學校,再上行,便抵挹曉亭。此亭為何曉生先生所建。因體諒遊人登山之苦,加建此亭供人小憩。亭內有石檯石椅。亭旁有主持顯奇及監院修如所立之挹曉亭記碑石。
山門牌坊|過挹曉亭,繼登山,約數分鐘,可見山門牌坊。牌坊正面為港督金文泰爵士所題之「香海名山」 ,背面為鐵禪法師所題之「回頭是岸」。兩題刻各有其寓意,從其筆意可見二人對中國書法皆有相當造詣。(5)
(5)【何曉生先生】即何東爵士。【碑石】 《香港碑銘彙編》,第一冊,頁511。【「香海名山」】港督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爵士,對中國文物素有濃厚興趣,於政務羈身之餘,曾於1927年6月及1928年3月,二度遊覽青山,對青山的風景名勝甚為讚賞,於1929年,立「香海名山」牌坊於青山寺路上,以為紀念。【「回頭是岸」】 鐵禪,法號心鏡,廣東番禺夏茅鄉人,俗家姓劉,名梅芳,號鐵禪和尚,擅結交權貴,抗戰期間曾附敵,戰後被斥為「奸僧」,1946年6月,以漢奸罪判獄十五年,九月病死獄中,年八十一歲。1942年4月,鐵禪曾來港宣揚佛法,進行「和平」活動。
青雲觀|青雲觀位於青山禪院大雄寶殿旁,依山建築,內分兩層,底層供奉觀音大士,為前殿;登石階至高層,前為天階,背後為正殿,中奉斗姆像,其旁為王靈官像。觀內有長木魚一尾,壁上嵌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屯門陶氏善信題助田租細目碑記,觀內又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該觀時所鑄之銅鐘一口及1920年青山禪院落成開幕紀念木匾。(6)
(6)【中奉斗姆像】該神像為四面、三目、八臂、盤膝坐蓮花上,正中兩手合十,其餘六臂分執日、月、鈴、印、弓、戟等物,十分威武奇特。【王靈官像】其像威武兇猛,臉紅如火,兩眼圓睜,額正中有一目,口生獠牙,鬚怒張,身披金甲,右手執鞭,左手掐靈官訣,腳踏風火輪,貌甚威武。【田租細目碑記】碑文詳《香港碑銘彙編》,第一冊,頁97-98。
杯渡巖及杯渡禪師像|由禪院大雄寶殿右旁拾級登山,可達杯渡巖。此巖又稱石佛巖,舊稱瑞應巖,巖前有一石壇,壇後有五代時雕造之杯渡禪師像,該像刻工不佳,而神態端凝,面部簡樸,形制古樸,自成一格。
「高山弟一」新碑|「高山弟一」四字,原刻於青山頂石崖上。1919年曹受培摹拓舊碑,命工鑿石摩刻,置杯渡巖旁,並撰文詳釋其事,勒石於四字旁。惜該四字近年竟被塗改,真蹟只隱約可辨。(7)
(7) 【曹受培】號青山漁隱,居屯門青山山腳晴雪廬,於青山絕頂,獲「高山弟一」題刻,因其旁有「退之」兩小字,遂疑為韓愈手筆。曹氏繼於榛叢中,獲清嘉慶己卯(嘉慶二十四年,1819)黃椰川題碣詩,一併重刻「高山弟一」新碑旁,供遊人欣賞。黃椰川題碣詩及曹氏序文,詳見《香港碑銘彙編》,第二冊,頁456。【「高山弟一」題刻】該四字之「弟」字,現被塗改作「第」字。
「高山弟一」題刻|「高山弟一」題刻,位於青山頂石崖上,世傳為韓愈路經屯門時所遺墨寶,蓋因四字旁有「退之」二字故。惟據許地山先生所考,題刻者實為錦田鄧氏先祖鄧符。其人北宋年間宦遊屯門,摹韓愈書法「高山弟一」四字,命工刻於青山之巔。題刻日久剝落,今已難辨認。
韓陵片石亭
由青山禪院後山路登山,約半小時,可抵一亭,名韓陵片石亭。亭北有一石碑,上刻馮秉華於1927年所撰青山遊記。該亭之命名,本為紀念韓愈遊屯門、登青山之頂且題刻「高山弟一」四字。惜其後經考證獲知該題刻係宋人鄧符所題,致使該亭原義全失。但從該亭可俯瞰屯門全景,仍不失為一名勝。
顯奇法師圓寂後,了幻法師以當家名義主持寺務,達安法師繼任住持,再傳夢生法師,繼傳國華法師。惟國華法師的合法地位未獲官方承認。
近年,青雲觀與該寺大事修葺,面貌一新,上述各古蹟仍存。惜杯渡庵遺址,至今仍未尋獲。(8)
(8) 【「高山弟一」】許地山〈香港與九龍租借地史地探略〉,文見《廣東文物》,卷六。【青山遊記】 碑文見拙輯《香港華文碑刻集.新界編(一)》,頁71-72。【了幻法師以當家名義主持寺務】詳見「了幻大師傳」碑,《香港華文碑刻集.新界編(一)》,頁73-75。
(本文經出版社授權轉載,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書名|鑑古尋根:香港歷史與古蹟尋蹤
作者|蕭國健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2021.06
作者簡介|蕭國健,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及歷史研究所暨中國文學系教授、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歷任各大學術機構名譽研究員、客座教授及專題講師。研究範圍包括地方史、明清史、方志學、族譜學等,出版專著、發表論文數十種。
內容簡介|知名歷史學者蕭國健多年間親身走訪考察香港各地,查閱大量地方誌乘、家族譜牒、碑銘文獻,將研究所得輯集成書,名為《鑑古尋根:香港歷史與古蹟尋蹤》。全書分為歷史篇、古蹟文物篇、名剎篇、湮沒古村落篇及人物篇,資料詳實,語言凝練,對讀者認識區內歷史古蹟大有助益。書中配有實地拍攝圖片數十、碑銘原文多處,亦可供相關領域研究者參考。
鶴咀炮台|港島東南端英軍海防炮台 繼主教山後又一本地歷史遺蹟
香港地勢三面環海、多島多山,足稱世界知名的遠足、登高勝地。鶴咀半島位處香港島東南端,頗受本地遠足愛好者歡迎。沿下山小徑穿過樹到半島西面海邊,我們可見岩石灘上仍矗立着一座堅實的建築,它就是鶴咀炮台(Former Cape D'Aguilar Battery)。
【世界上有不少建於孤島上的著名建築,我們一齊看看這五個著名歐洲孤島建築。】
【意大利隱世教堂內藏多具18世紀驚世大理石雕像,雕像迫真到爆!】
【一齊回顧以擅長繪畫人性孤獨、美國畫壇大師 Edward Hopper的作品!】
【中國電影海報設計殿堂級人物黃海,多個作品成為經典,我們一齊重溫當中佳作!】
【英國畫家 William Hogarth 經典《時髦的婚姻》,六幅畫訴說一個上流不幸婚姻故事!】
【廢墟回憶奈良 Dreamland 清拆前最完整圖輯】